诗歌教学应立足于情感展开

2017-07-14 19:25陈子健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积累情感

摘要: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学科教学(语文)的在读研究生,以学生和见习教师的双重视角,从诗歌自身特质出发,结合专业知识与见识启发,提出诗歌教学应立足于情感展开的观点,并从课上课下两方面给出一些改善建议。旨在为同样困扰于诗歌教学的一线教师们提供一点儿参考价值。

关键词:诗歌教学;情感;诵读涵咏;积累

一、某高级中学欧阳修《蝶恋花》教学实录

1、介绍闺怨诗进行导入;

2、初读文本,归纳作品内容。思考问题:①词的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②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3、讨论:①为什么用叠词“深深深”?②“堆”字的表达效果?③作品上片第一句的表达手法?效果?④女主人公孤寂凄苦的原因?⑤下片第一句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4、提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请说出本句有哪几层意蕴?

5、提问;以这样的次序展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试做分析。

6、拓展训练:温庭筠《梦江南》,提问:①词眼是什么?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7、以5首诗词为例,总结闺怨诗的情感类型。

二、笔者的反思

《蝶恋花》的授课教师是我市四星级高中的在編教师,从教多年,专业知识丰富。在见习实践中,这样的诗歌教学模式占据主流。然而学生却对面面俱到的讲解分析反应平平。究其原因,乃是教师们普遍忽视作品感情所致。

这里说的忽视不是指教师们完全不在意作品感情,而是说他们对诗歌感情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部分教师只把作品中的情感作为一个学习板块——要么放到前面,要么放到后面,或者直接从对字词句的赏析中体会,而缺少一种整体意识。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应立足于情感,以作品情感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再进行品字析句式的深入学习。下面,我将从诗歌的自身特质来具体阐述我的看法。

晋人陆机云:“诗缘情而绮靡。”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之所以富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明代徐祯卿云:“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也揭示了诗歌缘情而生的特质。诗歌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自然是应该被我们代代传承的。因此,诗歌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之一,自然应该担负起传达作中品动人情感的职责。

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情感并非诗歌这种文体所独有,但为何诗歌中的情感特别能打动人心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讲的是小儿女之间的甜蜜与惆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述说的是铁血男儿的干云豪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表述的是君子对自己的奋然激励与鞭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是游子对故乡亲友的殷切思念……

吟咏着这些动人的诗篇,笔者豁然开朗——诗歌中的情感之所以更加动人,是因为承载着这些情感的诗歌语言充满着艺术魅力,能更贴切生动地传情达意。这也是中学教师们总是对诗歌语言进行事无巨细分析的合理性所在。然而,中学诗歌教学并未能真正引起学生兴趣——它的意义至多是应付考试,而并未将诗歌真正打动人心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们对诗歌语言进行鞭辟入里式的解析同时,早已忘记品析语言的初衷应该是体会情感,更不用说在作品情感的律动中学习诗歌了。对此,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应立足于情感,并将情感感染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具体可以从课上课下两方面来操作。

三、课上:重视涵咏诵读

诗歌中的情感往往意蕴深长,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过分追求阅读理解的精确性,造成诗歌教学缺乏美感,了无生趣。因此,诗歌教学除了精确性外,还应有模糊性的存在。诵读涵咏便是诗歌教学最适用的一种模糊教学法。

诵读涵咏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平仄与押韵,因此更适合于诵读教学。在见习实践中,有位讲解姜夔的《扬州慢》的女教师便十分重视诵读涵咏:上课伊始,该教师简单带同学们熟悉作品后,便引入《诗经·王风·黍离》中的黍离之悲,点明“悲”字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然后请同学们朗诵作品。之后,该教师又亲自配乐朗诵,读得十分认真,情感也十分投入,因此结束时博得全体学生和在场的实习教师的热烈鼓掌。紧接着教师又让同学们再次配乐朗诵,直到同学们读出感觉才开始下一个环节。此时,整个课堂充满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同学们已真正走入作者姜夔的情感世界了。之后就是对诗歌语言的赏析,然而与别的教师不同,该教师的每一次提问和串讲,都是以一种饱含情感的语调和句式。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课堂结束时,该教师要求同学们在朗诵中结束这场悲痛的扬州之旅。同学们读得出人意料的感人——于是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便毋庸置疑了。

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引起人美的联想,使学生把静止的文字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从而很轻松地走进一个诗化的天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碰撞了。

四、课下:重视积累,领悟应用

笔者本人现在回想起还不算久远的中学时代,非常遗憾没有在那个时候多积累一些课外的古诗词。只记得那时非常羡慕那些能在作文中运用很多课外诗词的同学——相比于自己直白的抒情,别人的作文显得充满了诗意。所以笔者决心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定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诗歌学习领域,加强学生课外诗歌积累,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一颗诗人的心”。陆游教育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讲的就是在生活中感悟积累的意义。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保持一颗诗人的心,多积累多感受的话,还用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吗?

诗歌教学应立足于情感,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由情入理展开。“批文人情”是诗歌欣赏的基本要求,教师们切勿在庖丁解牛中忘记了情感的律动。

参考文献:

[1]孙菲.浅议模糊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0:15

[2]肖细白.诗歌教学与情感体验[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3]曾燕芳.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0:16

[4]曾泽玉.融古今中外诗情,铸高尚人格操守[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陈子健(1993-)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积累情感
情感
台上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