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有珍宝(下)

2017-07-14 15:45徐长林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导学式价值体系

徐长林

其次,是课改奠基价值。该“体系”于1983年提出,实验从1984年开始。到1992年的时候,导学式的研究成果已经蜚声国内。我相信,新课改的决策者们一定是在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领域取得的几十项改革成果之后,才制定出《语文课程标准》的,而此前已经引起全国中语会和许多教育专家、教育论著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的“体系”也一定不会错过语文课改决策者的慧眼。想想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昭示了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不是空想,而是可能,特别是从教学法的角度为这种可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导学式实验的课堂上,学生登台讲述读书心得,讲对问题的个性理解已成常规常态,老师指导性的话语“要言不烦,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已成习惯。

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本着不忘初心的情怀,回头看看“体系”跋涉的足迹和辉煌的成就,一定会为后来的“行走”找到改进的方法。课改也有根,根在语文教育探索者的成果里。

第三,是语文实践价值。“体系”用15年的时间在赤峰市的十几个旗县区和国内20多个省的实验班开展了多轮实验,是被鉴定为“一种现代新型教学体系,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社会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很多人都习惯于赶潮流、追时尚、刻意图新的背景下,在很多人抱怨“不知怎样上课了”的时候,我们不妨用上几天的时间,好好地研究一番包括“体系”在内的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语文教育研究成果,那里,肯定会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语文课改不是从“零”开始,更不是从“负数”开始,而是从“一”开始,那宝贵的第一步早就从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段力佩、洪镇涛、于永正等先驱者那里迈出去了,当然,在这些迈出了第一步的先行者中,就有我们内蒙古的李敬尧。上述名师,都是语文教育界有担当的身体力行者,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果。他们所做的、他们面对的和我们要做的、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世界。放着那么多眼前的榜样而不“顾”,非要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求“创新”,偏要枕着馒头大喊肚子饿,岂不惑乎!

第四,是科研示范价值。当前,教育科研中存在着不少急功近利与虚假的个案,败坏了科研的声誉。不用举反面的例子了,还是以“体系”为例从正面看看啥叫真正的教育科研吧! 选题从问题中来,就是要找到可以替代“注入式”、规避“谈话法”弊端的教学模式。先生在从事语文教育工作30年的节点上,经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刻领会,创立了“体系”。在将“体系”付诸实验的15年间,他到10多个旗县区组织了30多次教改、教法培训班,经常性地组织备课会,深入学校指导实验课,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外省实验教师写长函指导,引领撰写论文,帮带指导人员,亲临鉴定会等。据统计,在课题实验期间,他到各地指导教学乘班车往返的行程达到了5000多里,下旗县、下乡镇累计听课超过了1000节,备课评课耗5000多个课时,写教改讲稿提纲20多万字。在赤峰的丘陵沙漠、草地高原,到处都有他奔走指导教改的足迹。不仅在市内,他还应邀在北京、扬州、温州、太原、大同、庐山等地宣讲“体系”,到1993年,在全国20多个省区(包括赤峰市及周边盟市)发展了1000多个实验班级。“体系”的实验研究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经历了丰富与艰辛的创造过程。

第五,是教师发展价值。对此,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导学式实验教师,多是登上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导学式”这一高层次的教学起点上,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在开拓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发展了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跃然而出了。实验10多年后,早期的实验教师几乎都被提升为校长、主任,多数获得过教改积极分子奖、优质课奖、优秀论文奖和“教学能手”称号。50多位实验人员的实验通过了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20多人获得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验收证书,有的还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 “导学式”在发展了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教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第六,是区域旗帜价值。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江苏省的语文特级教师人数非常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也比较多,甚至形成了所谓的“苏派”语文教学阵营。福建也如此,有“闽派”语文教学的说法。究其原因,一是人家自古就是经济与教育发达地区,优秀人才确实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特别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宣传。宣传很重要,一个人在外面影响已经很大了,但本地区却不知晓或知晓了也少宣传,这个“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我们尊重外面的人才,但也不能固执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张定远先生在《谈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李敬尧和他的〈导学式教学体系〉》一文中说过:我们中间的一些同志,总缺乏自信,张口“凯洛夫”,闭口“布鲁纳”,“言必称希腊”,唯独看不起自己,不懂得“敝帚自珍”,不认识荆山之石。结果,外国的太洋用不来,自己的太土不屑用。张先生批评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以为,在内蒙古,如84岁的李敬尧先生、已故的丁培忠先生等所有在教育事业上有过重大创造成果的人都应该被树为旗帜,既彰显他们的斐然业绩,更为了提高内蒙古的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别忘了,在《新中国中学语文教学大典》中,“导学式教学体系”可是跻身于全国三十几项教改成果之中而毫不逊色啊!

初心永记人未老

李敬尧先生退休已經23年了。在这23年里,他是名副其实的退而不休。他继续思考和完善着“导学式教学体系”。另外,还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300万字的鸿篇巨著——《古诗词名句源流大系》。书稿收录“源流名句”4680余条,发前人所未发,具有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认识价值、资料价值和工具价值。此书即将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李敬尧先生的家中,我亲眼看到了装在六个大纸箱中排列有序的读书卡片和四个纸箱中装订成册的厚厚的50本书稿。那是多大的翻检之工与提炼之劳啊,更不用说融入其中的创造智慧了!

先生今年已经84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他在先后两次接受我的采访时,对当年导学式实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眷恋。不用看书,不假思索,他能流畅地讲述“体系”的全部内容,他能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当年开展实验的旗县区、做得最好的乡镇和学校、表现最突出的骨干实验教师,仅我所在的喀喇沁旗,他张口就说出了十几位优秀教师,记忆力之好令我惊诧。除此,对那些外省搞实验的地区,他也能够熟练地一一列举,一切皆在心中。当我向他转述了市教育局领导对“导学式教学体系”的最新评价时,他显得非常激动和感动。当即表示,如果需要继续推广“体系”,他仍然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做能够做到的事情,包括培训教师。

据我了解,先生前些年因为老伴患病,家中经济条件比较紧张。就是今天,走进他的家中,从房屋面积和家具陈设上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一位著名教学法专家、获得过乌兰夫奖和曾宪梓奖的享有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的教授之家。老人的全部财富都集中在了他那狭窄的书房里:一排排的书籍,一摞摞的档案盒。这些,在他眼中胜过金钱无数,因为里边融进了他艰辛而充实的人生。我每次打电话,响铃不过三声,那边准会传来老人的声音,由此可证,他每一天都守候在这间表面很小实际很大的书房中,他在这里回首岁月,创造未来。第一次从他家里出来后,同行的刘国辉校长对我说他很想哭,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呢!第二次与先生握别时,我们都特意叮嘱他要保重身体,告诉他“您是赤峰的财富,内蒙古的财富,国家的财富”。说这话,代表着和我一样的感恩者的良心,因为先生创造了普惠众生的“珍宝”。

猜你喜欢
导学式价值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一粒米的价值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给”的价值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价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