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史 范庆科
摘 要:“新常态”下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带动了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正好与当前市场经济的用人需求相吻合。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国外高职院校的现状及内涵进行分析,结合对江浙11所院校的调研结果,论述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策略,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b)-189-03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正从速度向质量转变[1],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如何深化“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实现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已成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形势背景
1.1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背景
“学徒制”[2]起源于13世纪中期,是一种以师傅传授徒弟技能为主并结合教育模式的培训机制。“现代学徒制”[3]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制度,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元素发展而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职业教育,成为西方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并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推广衍生,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4]、澳大利亚的“TAFE”培训[5]、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机制[6]等。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与企业联合育人”的培养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载体实现了学生专业技能与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2 国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职业教育体系中知识的理论教授与技能的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轨”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逐步得到了完善。由于受不同国家教 育基础、教育方针、教育改革方向等因素影响,现代学徒制在不同国家内实施的差异性较大,但其包含的基本特征因素是不变的。相对传统学徒制而言,现代学徒制表现出如下特点[7]:(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第一,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激励;第二,相对全面的监督运行机制有效地保障了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2)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受益者,受益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分工明确、权益清晰,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3)企业为主导的校企育人模式,学校参与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技术技能的实践主要以企业培训为主。(4)双主体的授课模式,企业技术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教导学生,两者任务明确、分工合作。(5)现代学徒制的人才评估考核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考证,且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对应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
2 现代学徒制实证问题剖析
2.1 实证调研
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从江浙两省遴选11所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对院校领导、企业专家、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发放调研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问卷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2 实证问题剖析
调研结果表明,国内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实践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企业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国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新常态”下变化较大且国内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调研结果可知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逐步完善。
2.2.1 现代学徒制的执行主体方面的问题
(1)政府方面。国务院及教育部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中央的号召与地方政府的执行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差异上。(2)企业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度依赖于政府,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压榨学生的剩余价值,缺乏长久、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3)高职院校方面。较多高职院校对国家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根本目的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解决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仅将其作为解决“招生难”现象和“就业潮”问题的手段。
2.2.2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执行方面的问题
(1)課时分配不合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但较多高职院校在授课课时分配中实践课时仅占比30%左右,且授课教师大部分为校内实训教师,企业师傅参与比例低,较多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走过场”现象,实训教学缺乏相应的设备,工位数严重不足。(2)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把握不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这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多高职院校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要求,校内教师授课与企业师傅授课的方法差距较大,学校与企业的教学内容衔接存在脱节。(3)教学管理混乱。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将授课地点由传统教室变为企业,这对院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校外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较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管理缺乏统筹意识,企业师傅以日常工作为重,轻视学生的教学管理,而学校派往企业的管理负责人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而积极性不高。
2.2.3 现代学徒制的考核评价机制方面的问题
(1)考核内容重点不明确。一方面院校考核重理论知识,轻技术技能,且职业素养评价尤为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考核中心为“工作量可视化”考核,主要形式为日常考勤、任务完成程度和业绩等具体量化指标,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态度、性格养成、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的考评。(2)考核等级不灵活。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考核方式界定模糊,标准单一,大部分只有“及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与社会对技能职业资格鉴定的等级梯度要求相差甚远。(3)考核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统一的“现代学徒制”的领导机构和指导性大纲,各地院校自行制定考核标准,这直接导致了考核标准的杂乱,引发了资格证书花样繁多、毕业证书含金量低等问题。
2.2.4 现代学徒制在运行保障机制方面的问题
(1)法律保障体系缺失。国家出台的“现代学徒制”法律界定模糊,责任表述笼统。如“联合培养”中对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对学生在校内及企业内的安全问题没有划分具体责任方。(2)监督机构缺失。监督机构是促使校企合作双方实现效益共赢和深度合作的关键。但大部分院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如监察委员会或督察组,对项目的经费预算、材料采购、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策略构建
3.1 “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国内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基本上实施以2年在校专业通识教育和1年企业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便于学院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住宿安排,但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轨”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为此,笔者在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验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革现有“2+1”工学交替方式,提出了一种“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学生在前三个学期,在校内以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通识教育为主;第四学期,在企业教学平台,按照专业岗位设置划分技术技能培养方向,以“师带徒”的形式训练专业技能;第五学期,能力提升阶段,以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方案设计、实施为载体,分类分层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毕业设计,并开展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到定向企业于实际工作中在师傅指导下进行岗位实践。以高职院校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为例,“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3.2 “双主体”为依托的管理体系的构建
当前国内院校实施的现代学徒制基本上是以学校主导为主,企业为辅。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高技术技能的标准要求,且无法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变化实时调整学生学习动态。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双主体”为依托的管理体系,即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同为院校专业建设和企业用人需求的管理体系服务。两主体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其主要内涵包括:(1)在双主体互惠共赢的基础上,校企深度合作,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签订协议,并针对现代学徒制方案中具体事件指定专业的负责人。(2)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培养和共同完成对毕业生考核的机制,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课程开发与岗位设置匹配的目标。(3)建立“师带徒”制度,建立师徒结对机制、建立师徒联络平台、建立师徒考核机制。
3.3 “四评一体”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院校考核评价机制存在考核方式混乱、标准单一等问题,提出一种“四评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师傅)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1)自我评价体系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知识评价、技能等级和素养目标等;学生根据校企共同开发的评价体系来合理判断自身的综合能力。(2)学生互评价具体指学生对其他人综合能力进行判断,在具体互评环节中应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避免出现关系近的同学互评或学生互相敷衍给分等现象的发生。(3)教师(师傅)评价是“四评一体”考核评价机制的关键。教师评价的作用对学生起正面的引导作用,考评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考勤、职业素质等方面;师傅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考核。(4)第三方评价指的是专业领域内的行业权威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资格等级的鉴定,为保证考核的公正透明,行业必须制定出统一标准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统一规定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4 结语
本文在系统归纳国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特征及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三方面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孙粤文.新常态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类高校论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06).
[2] 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3] 周琳,梁宁森.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实践症结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
[4] 袁娟.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对地方政府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
[5] 邢清华.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定位与角色的国际比较[J].职教通讯,2011(15).
[6] 吴晶.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7] 张常洁,王慧.国家资格框架下爱尔兰现代学徒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
①基金项目: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J15013)和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课堂教学创新项目(KTCX201604)。
作者简介:黄史(1966-),男,浙江金华人,实验师,本科,主要從事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