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07-12 13:54董卫丽安徽艺术职业学院230001
大众文艺 2017年10期
关键词:花鼓文化遗产物质

董卫丽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230001)

花鼓灯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及对策分析

董卫丽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230001)

安徽地区的花鼓灯是流传于我国江淮流域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汉族民族舞蹈当中的经典代表,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面临着逐渐没落乃至消亡的境况,令人堪忧。本文旨在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可以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

花鼓灯;花鼓灯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汉族代表性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4BH09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的艺术文化却面临着逐渐没落的局面。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的传入,多元化文化导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特别是像花鼓灯这样根植于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其发展的状况应当被我们所重视。所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在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展开。

一、传承人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花鼓灯传承人年纪较大,艺术传承成为较为严峻的问题,主要原因有这样三点。

第一是由于花鼓灯的艺术根基和群众根基都在农村,在现代社会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城市物质生活的乡村也变得不再平静,因此随着农村环境的不断改变,乡村艺术也就不免走向末路。例如在一些地区,原本热闹的花鼓灯戏台变得凋零,门前已长满杂草,萧条的场景让人诧异。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新一代的传媒技术条件下,更加喜欢现代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村中往往是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并且也乐意去学习花鼓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花鼓灯这一传统艺术的衰落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传统艺术在现代冲击下的衰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二则是后继传承的问题。在河溜镇莲花村,青壮年都需要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留守在村中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而作为这一艺术的继承者孩子们却需要肩负起更多的学习重任。家长也不希望孩子们在这样一种没落的艺术上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即便是喜欢这一艺术也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们在这里投入太多的精力。因此花鼓灯的传承就面临着老人不能持久,青年人忙绿生活无暇顾及而小孩子不喜欢或者得不到家里的支持去学习这样的状况。

第三,政府支持力度还不够。由于当地传承环境的得天独厚,很多人都能够对于花鼓灯进行表演并且也不乏专业的表演者。前些年当地政府也曾经计划引进设备和物资,还有补贴演员的生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花鼓灯的生存状况,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没落的事实。

第四,花鼓灯的理论研究不足。某种程度上来说,江淮地区的花鼓灯艺术始终停留在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上,在基本的艺术类理论研究方面严重缺失。虽然近年来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越加高涨,也得到了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重视,然而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而在此基础上投入的科研力量有限,根本无法确保。像花鼓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项较为系统的研究来进行阐述,因此传承状况较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花鼓灯艺术传承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将会逐渐的消亡,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花鼓灯的农村发展环境已遭到某些程度的破坏,群众基础也逐渐在减弱,而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及社会和人们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拯救正在消失的民间优秀文化,改变老艺人离去就无人继承的现状。

二、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对策研究

至于如何着力的去保护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并有所发展,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学术层次,要着力加强花鼓灯艺术的理论研究。花鼓灯作为江淮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其艺术类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应当紧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性研究,并结合现代艺术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现实需求进行创造性发展,使花鼓灯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艺术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一蹶不振的境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层次即民间层次,要结合现代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扩大群众基础尤其是培养城市群众基础,使花鼓灯成为城乡居民都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推广花鼓灯,就需要普及,农村为花鼓灯艺术发源地,城镇居民就是我们需要普及的对象。可以将花鼓灯艺术的教育列为与音乐、舞蹈、美术同等地位的艺术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还可以在大学设立花鼓灯这一门课程,在艺术专业院校设立专业课,在非本专业院校设立选修课。这对花鼓灯的传承将会有推动性作用,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作出贡献。

此外,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组建一些艺术传媒公司进行传播,比如“百姓大舞台”此类机制,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能够使花鼓灯艺术走向市场,树立品牌效应。并积极与江淮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比如凤阳的狼巷迷谷,蚌埠的禹王庙等,在这些旅游景点加以演出。还可以成立公司化营销模式。

第三个层次是政府层次,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资金资助,当地政府要加大文化扶持力度。发展归根结底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打造良好的经济基础,花鼓灯的保护和传承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些资金可以有效地改善花鼓灯的研究、保护和传播的现实环境,并且补贴不仅有利于改善花鼓灯艺人的生活而且还能够使一部分希望学习花鼓灯但是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保障的人减少后顾之忧。在资金的支持下,当地政府也应当给与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组织花鼓灯艺术表演比赛,艺术表演节等活动,将花鼓灯发展为本地区的特色进行大力的宣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江淮地区著名的文化形态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之瑰宝。然而就生存状况来说,花鼓灯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携手共进,通过专业研究、民间传播和政府支持三方面着力推进花鼓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老一辈的传承者和新一代的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将花鼓灯这一民族瑰宝永远的流传下去。

[1]马雯.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花鼓灯艺术的生存现状及传承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8-49.

[2]赵军,姜贵春.论形体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0):104-105.

猜你喜欢
花鼓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