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评价

2017-07-10 12:11罗芬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评价核心素养

罗芬

摘 要:核心素养是现今教育改革的重点,正式出炉之时,犹如重磅炸弹震荡了整个教育界,迅速成为最火爆的网络热搜词。该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在分析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炼的思路:基于体育学科的本质,体现综合性、关键性及普遍性;提炼出的核心素养要素要接地气,体现出应用性、实效性、发展性;核心素养以“三维”整合形式呈现,要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及时代性。尝试构建四维度、十二项要素指向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从而为研究体育核心素养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和评价。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育构建体系 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4(a)-0240-03

2014 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贯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研究和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符合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用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才能彰显体育学科的特定价值导向功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和定位到底在哪里?如何提炼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科学的构建该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要素?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论思考热门问题,也是开展该领域实践研究热门课题。该文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提炼思路、建构及评价上进行研究。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中国而言是个舶来品,它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key competency)。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英国继续教育联盟描述为经验和素养(10个领域),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认为核心素养指向能以整合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用于工作情境中(7大核心素养分支),OECD 用胜任力(3方面),欧盟提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八大核心素养),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归纳和总结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结果,可以清晰地厘清核心素养的本质脉络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主线。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合表现为 9 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该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确定学科素养应从2个角度进行归纳提升和遴选,即学科本质属性的功能价值和对个体未来发展的意义。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他是最能体现该学科与人交织的本质性、关键性素养。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炼思路

从核心素养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借鉴相关专家、学者及一线体育教师的研究成果,结合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

第一,要基于体育学科的本质,体现综合性、关键性及普遍性。从核心价值来看, 体育学科肩负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个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它是一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增强体质,有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健康生活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5个领域之中。

第二,提炼出的核心素养要素要接地气,体现出应用性、实效性、发展性。核心素养要素直接指导教学实践的责任,这要求所提炼出来的要素蕴含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所有环节,因此,要素要指向明确、易于理解和把握、易于操作与执行。

第三,核心素养以“三维”整合形式呈现,要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及时代性。我国教学改革经历了“双基——三维——核心素养”的变化,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出“核心素养”,其内涵更加宽泛,它是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高度融合,不仅包括学生认知的发展,还包括学生非认知的发展,更加侧重学生品德修养、态度养成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提炼思路,该文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运动认知、健身健康行为、情意表现、社会适应,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二级指标(见图1)。

3.1 运动认知

体育知识:掌握运动知识、技能与方法、组织竞赛、裁判知识与规则,并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具有一定的运动欣赏能力等。

运动能力:体能、身体素质、技战术能力的综合表现。

学习能力:能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育锻炼计划,能对锻炼效果做出科学评价。

3.2 健身与健康行为

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等习惯,远离不良嗜好。

终身体育:学习主动,态度认真,主动参与锻炼、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3.3 情意表现

责任担当:自尊、自信、自强,诚信友善,遵守规则,合作担当的品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的对待胜负的心态。

心理调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健康,能正确的运用体育方法调控自我情绪。

中华体育精神: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

3.4 社会适应

交往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体验有效沟通方式,增强团队意识、关心集体。

环境适应: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从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评价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对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的教与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质量。所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机制。

4.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评价之教师的“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指南针”。“教”的效果怎么样,要靠主人的学习效果来体现。一般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那就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学习分数、学习效率。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出体育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也可以体现体育教师上课的调控能力,刺激体育教师主动学习。

体育教师自身的评价认识也很不足,体育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并没有清晰地认识。体育教师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和指标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体育教师评价内容可以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三个维度来进行确定。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从学生的角度上,体育教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体育生升学情况、运动竞赛成绩、群体活动效果以及学生课堂考勤情况等。从师生关系上来讲,主要体现在平时体育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度。当然,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当前体育教师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而体育教师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涉及很少。另外,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过程中,往往选取易于量化的统计指标,而一些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则往往被排除在外。由此可见,体育教师评价内容和指标研究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对体育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不足。体育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教,对于体育教师评价的结果,我们应该科学对待。不能只给体育教师一个简单的结论或笼统的评价分数,而是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探讨评价结论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评价者不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而且应经常和被评价者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外,评价结论应该及时反馈给高中体育教师,使他们能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评价之学生的“学”习

核心素养是当代学生终身发展和更好地融入社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核心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辱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白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将体育成长模式量化建立学生信息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成长,其实体育在学生教育中的过程中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的隐性作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意志品质、语言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个新式研究方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尚有不足,没有科学的教师团队,教学模式过于老套等问题突出。

4.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评价之教学“细节”

评价不只侧重于第三方,自我评价也很重要。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放在主导地位。教师的言行举止、作风、观点、治学态度以及道德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必须自身具备优良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细节教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细微的环节上往往会产生问题,影响到整个德育教育的进程,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就应当及时纠正,防微杜渐,帮助后进学生不断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更好地去剖析存在的问题,完善自我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5 结语

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体育课程之中,是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运动认知、健身健康行为、情意表现、社会适应等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要素,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核心素養教学的监管力度,提高对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强交流。在体育核心素养评价过程中应兼顾“教”的评价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的评价,同时应注重体育教学中“细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3] 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10,20.

[4] 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5):3-10,23.

[5] 马孝志.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1.

[6] 周平艳,魏锐,刘晟,等.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22-28,114.

[7] 张殿臣.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才智,2016(30):147.

[8] 张莹.教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以重庆科技学院体育健康课教学改革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173-176.

[9] 潘建芬.体育教师专业特质类型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4-19.

[10]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17-18.

[11] 申屠永庆,缪仁票.“五力”相成评育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5(9):15-18.

[12] 郝亮,梁晋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理论与方法探析[J].运动,2015(13):80-81.

[13] 王恒,冯胜刚.我国对体育功能认识的变迁[J].体育文化导刊,2008(7):67-69.

[14] 张恒波,李艳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态势[J].体育学刊,2008(9):53-55.

[15] 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6] 徐碧鸿.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17]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8] 郭玉成.全面提升教师素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19] 李宏.教师能力素养导论[M].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3.

猜你喜欢
评价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