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鹏
[摘 要] 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现阶段,由于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培养功利化倾向等因素影响,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缺失,存在着人才培养技能单一、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因此,积极推进复合型职业人才培养战略,提高学生专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高职;制造类专业;专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07-01
一、加强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又定位于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制造领域第一线,尤其是高级制造类专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企业生产制造关键岗位,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高超技艺的一线技术人员。不仅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学生将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技艺精湛,理论娴熟,还要具备熟练使用技能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以便于满足企业生产制造领域更高技术标准的要求,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一些高職院校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缺乏专业意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选拔人才,不仅要考查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还要考查其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专业意识,就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制造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准确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尤其是在制造类专业中,不能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保守陈旧,学生将来就业以后很难快速胜任工作岗位。而我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既懂流程又懂销售的人才,更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然而,从制造业传统产业角度看,其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基本上是面向数控铣工、数控车工等生产制造岗位,其他岗位专业水平要求不高,导致许多员工专业技能比较单一。
(二)缺乏职业岗位分析,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职业岗位分析,热衷于大量设置就业率高、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落后于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学生专业意识的提升。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制造流程,能够胜任生产性服务工作,更需要懂得物流管理,懂工业工程,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三、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策略
(一)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专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专业意识缺乏。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加大专业实训力度,激发学生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二)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生产一线,在一线岗位几十年如一日,不仅需要专业意识,更需要敬业精神。尤其是制造类生产一线,更需要敬业精神。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就要把专业实训放在教学首位,要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一线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化作能力,以便于增强专业意识,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三)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学生执行企业技术规范
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的积极努力,更需要生产型企业的积极配合,专业意识培养来自生产实践,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按照技术规范操作,还要引导学生按照整套生产工艺要求来执行,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为中国制造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在制造类企业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处于不败之地。因此,针对制造类市场发展状况,高职制造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加快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员,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3]张坤,周桐.面向智能工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学管理),2015(12):84-85.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