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飘》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017-07-09 19:30刘佳铭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期
关键词:翻译者原著译者

(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北京 100028)

[摘 要] 翻译者不能将自己视为原作者背后忠诚的跟随者,应透过说明语言令本人跃然纸上,以此来获取类似原作者的重要位置。主要通过分析讨论三个中文版本《飘》的截取部分,以翻译者为中心来进行论述。

[关 键 词] 译者;主体性;《飘》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3-0186-02

一、引言

从事文学翻译的同时,翻译者不应只是一个原文的说明者,而且也是一名原著的见证者,他发挥着连接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因为原著文字含有“历史性”,使得来自时空的间隙能在原作者和翻译者之中产生,而翻译者也无法准确再现原著中的情形布置,再加上原作者不能充分照顾到所有的读者,因此这使得译者对原文的主观性创造才有了余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才有了可能。诚然,翻译者在自由发挥的同时,需要兼顾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原著的文字层次、原作者的主观意愿、审美标准和文化情形,而且翻译工作并非简单的照搬,译文应该满足出自原著,但又不仅仅是原著文字的要求,翻译者应在其中融合自己的主观想法。

二、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内涵

按照哲学方面来讲,主体性即“主体在行为运动中基本作用的展现,机动的唤醒客体,感染客体,掌握客体,令其作用于主体的特性”。通过对译者身份和地位的分析可知,翻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展现在理解原著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表现在欣赏再重生活动中的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

像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对翻译的人本身来说这种发挥就是定向的,主要原因是太局限于翻译最初所受到的对象语言的风格影响和当地文化习俗等等,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这一节主要是通过翻译者的主观和方法等角度来对他主体性表现力的解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有时也会成为其制约因素。

1.译者动机

每一个翻译者都是怀揣着某一个目标来展开翻译工作的,这一种目标完全地表现在整个翻译工作中,像文字摘选、段落层次、语言能力,而且还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感受。欧洲翻译界尝试过三种典型,那就是杰罗姆典型、赫拉斯典型和施莱尔马赫典型,与杰罗姆典型和赫拉斯典型相比较,施莱尔马赫典型则非常重视译文能够为读者展现出原著的原汁原味。当然,此典型极大地提高了翻译者在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目标论将翻译者的工作目的视为他们进行文学活动的方针,翻译者会不择手段地发挥自己的才学,提高自身的创造性,以及改变自己的翻译手短和翻译技巧来克服从事文学活动中的重重阻碍,以此实现他们心中的目标。翻译者的目的性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他们不同的欣赏力水平。

2.翻译策略

从事文学活动时蕴含着两种翻译的方针,最早来源于施莱尔马赫的言论:“如果翻译者可以使读者朋友们主动去贴近原作者,而令原作者保持原样;否则就应该使原著内容向读者朋友主动表达原作者的意图,而不改变读者朋友的位置。”有很多时候,语言上的死板翻译和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翻译将对翻译者是否能够发挥出主体性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上,归化与异化在翻译批评中的争议一直存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翻译技巧的看法令翻译者应该把“对齐”“等同”在原著语言和译文语言中达到一个近似相同的表现高度,并且不应出现直白的译文,还强调翻译者的工作不应仅仅是做出译文,可是这种看法完全无视了文化语言与文化传统上本质的差别,即语言的等同绝非能达到文化差异的等同,这完全是因为任何翻译者都不可能将原著与译文做到完全一致。当然,翻译者的工作也并非是对原著简单的照搬照抄,韦努蒂就觉得这样做下去将使翻译者的地位无从寻找,理所当然的,他认为翻译者应该将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言情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还要用这些东西适当地对原著语言的相关背景与历史环境进行修改,这样一来的话,由于译文添加了一些原著不曾包含的东西,使得翻译者的能力能够被发现,那么也就不存在上文所述的翻译者的隐藏状态。

三、选取的三个译本及其译者的翻译动机与策略

翻译者不能够将自己视为原作者背后忠诚的跟随者,应透过说明语言令本人跃然纸上,以此来获取类似原作者的重要地位。名著《飘》讲述的是时隔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惨遭战乱迫害的南方家庭妇女的内心真实痛苦与命运,她们怀揣着对战争之后美好生活的期盼,再到由于恐怖的战争无情地将身边亲人的性命夺取,内心的无可奈何将她们拉入命运的低谷,她们必须面对残酷的命运和在战争中被摧毁故乡流离失所的悲恸。不同的行为目的导致翻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不同语种间的文化差异、语言文字间不同的特征,再加上不同历史环境等种种因素全部都要在译文中得到表达,此时翻译者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不再是简单地解析原著,而是将自身文化特点适当地在译文中进行融合,以达到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这一点我们能从很多译文讨论中察觉到译者角度以及将自身文化与原著相结合的影子。总而言之,译者角度是翻译者将译文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主要手段和翻译技巧。

(一)选取译本

本篇文章分别对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工作者甚至处在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性别的翻译工作者的翻译作品进行研究。这些作品就是來自曾一度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的傅东华先生的《飘》、担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的李美华的译本《飘》、担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的陈良廷的译本《乱世佳人》。

“著作《飘》的流行并非是无厘头的,国内的的确确应该出现一本它的译本,况且,《飘》在大众心理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战争时期的小说,它更是一本充满爱情色彩的小说。”傅东华下定决心准备从事《飘》的翻译工作。本篇文章选取了1979年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重印本中的片段进行研究。而陈良廷翻译的《乱世佳人》是在相隔50年的1990年完成的,李美华翻译的《飘》是在相隔60年的2000年完成的,这个时间点跨度之大也是选取这三本的原因之一,正因为时间跨度大才能够表现出这些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背景的翻译者他们的不同翻译的目的以及不同的翻译技巧。

(二)《飘》译者的翻译动机与策略

1.《飘》译者的翻译动机

不同的行为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工作者在从事文学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翻译技巧。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策略主要有两种,即归化和异化。翻译者需要兼顾很多方面,因此要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比如在语言文字的摘选、句子的技巧提炼等许多层次,所以在很多译文中会发现翻译工作者通常会在原著基础上适当添加或是删减来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

原著用极其详细的文字语言对斯嘉丽的外貌特点进行生动的描述,看着三份翻译作品,都能在纸上感受到斯嘉丽完美的相貌,然而原著文中并未有李译的最后一句,似乎有点多此一举。可是细读之中便会发现,处于这个时期的斯嘉丽不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年纪,再加上自己貌美年轻、家庭殷实、个性欢快等等,所以“鬼精灵”的比喻对于此刻的斯嘉丽再合适不过了。

2.《飘》译者的翻译策略

傅东华先生的翻译作品中还有一個特点就是对原著文段的删减或是选择省略一部分。譬如原著中第四章有好几段是对佐治亚州南部民众乡情的详细描述,但是在译文中只是区区一小段;第十八章中斯嘉丽在亚特兰大被敌人围攻后所表现出来的忧伤感想与此时对母亲和家庭的深深思念这一部分的删减;第二十五章有好几页都是在描述斯嘉丽在回到塔拉后就下定决心不想再忍受饥饿的内心独白也被翻译工作者简化成了几百字。其实傅东华先生的译本中还省略了好几部分的原著内容。中西方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认为作品的发展情节非常重要,而不注重文章细节方面的表达;后者则认为一篇小说有关文章的时代背景等的细节对小说的影响巨大。

一直以来作为翻译界的重中之重的就是文章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曾有人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处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原作者和目标读者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之间不至于由于文化代沟产生间隙。万一情况特殊,退一万步讲,也应该对原著文章进行适当的变通”。还有人认为所谓“归化”应该是在文化语言文字方向上的归化,而“异化”则是表现在不同文化特色背景下尽可能的异化。另外,从事翻译工作还要尽最大可能地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字特点等传达给目标读者,而且,“出自异化的翻译作品更能使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更加多彩多姿,同理,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也会因为成功的异化而锦上添花”。

四、总结

从事文学翻译的同时,翻译者不应只是一个原文的说明者,而且也是一名原著的见证者,他发挥着连接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所以,联系以上所讲到的翻译工作者的主体性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的翻译工作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刻板直白地解释原著文字,而是要结合翻译工作者本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在译文中适当地发挥展现出来,同时也要兼顾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目标读者的接受成本,使原著思想能够最大化地被目标读者所吸收。诚然,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等的局限性,不同的翻译工作者也不可能对同一本名著释以相同的理解。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完全有把握说出我的想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伴随着文学工作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间的不断碰撞与交流,作为翻译工作者所表现的主体性将会愈发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庆明,刘婷婷.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伦理思考:以文学翻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1(4):101-105.

[2]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3):97-100.

[3]屠国元.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译者主体性:近代翻译家马君武个案研究[J].中国翻译,2015(2):31-36.

[4]杨柳.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以傅东华翻译的《飘》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04-106,120.

[5]张睿思.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在《飘》译本中的影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9):120-122.

作者简介:刘佳铭(1990—),男,山西大同人,2012年6月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8月供职于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任曰语翻译助理,2013年8月至今在职攻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经贸翻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翻译者原著译者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