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 当今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在数控车教学中将信息化教学和仿真教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熟练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发挥着显著作用。
[关 键 词] 信息化;数控仿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08-01
一、信息化、仿真软件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查找网络资源,能够借助微信、QQ群进行实时的专业知识沟通和交流。所以数控车课程要开展信息化、项目化教学,把实训室与智能教室整合成一体,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仿真软件合为一体,把传统的自评互评与网络点赞、空间评论合为一体,迎合“00后”中职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信息化特有的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计算机数控仿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控车削操作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的一门技术。该技术面向实际生产过程的机床仿真操作,加工過程三维动态的逼真再现,能使每一个学生对数控加工建立感性认识,可以反复动手进行数控加工操作,有效解决了因数控设备昂贵和有一定危险性而很难做到每位学生“一人一机”的实际问题。
二、信息化、仿真软件相结合教学实施策略
(一)信息化要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环境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社会性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从感受加工入手,即进行仿真加工,再通过拓展迁移环节,将学生从仿真带入实践,完成数控车编程与操作训练。
1.情境教学法
利用网络智能教室,设立与工厂相似的实习场景,接收厂企订单零件图,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任务驱动法
例如“G73固定形状粗车复合循环指令”的学习,教师提供“小葫芦的加工”图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葫芦的加工”为共同任务活动的中心,在逼真的操作场景的渲染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资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交流,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松掌握编程与加工所需的理论知识。
(二)理实一体,在优学环境下模拟仿真加工
学生接受任务后,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利用G73指令编程与加工。首先要制定工艺,编写程序,再利用仿真软件加工工件,检验工艺和程序的准确合理性。通过仿真模拟加工为学生实操训练的安全和加工质量提供了保障。
1.小组合作学习法:针对教学情景中创设的场景,小组内讨论,制定动手操作方案,然后网络提交电子稿至教师电脑端,老师进行讲评纠正。学生登录仿真软件平台,在整个仿真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毛坯的定义选择、工件装夹定位、刀具安装、对刀操作、机床手动操作、自动加工、零件检测,并且能够进行三维仿真、各种视图再现、声音再现等,相当于对真正的数控机床进行操作。
2.巡视辅导
教师利用网络教室强大的网络功能,实现数控仿真在线一对一教学,可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生情况,及时辅导,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可及时向教师反馈。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自如。例如,在仿真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模拟加工,常遇到学生在加工及编程中出现以下问题:(1)精加工首尾程序段号编写出错,导致程序报警。(2)毛坯设置不根据图纸设置。(3)毛坯伸出卡盘长度小于工件加工长度,导致撞刀。(4)粗车暂停后,忘记继续循环启动进行精车。
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信息,并通过电子屏进行展示或巡查,发现个别问题及时纠正,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将会再次集中进行示范讲解。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对仿真过程的视频录制不仅方便简单,而且成本低较,也为现场评价和课外评价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学生通过仿真操作后,拥有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和独立学习的手段,能够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
三、信息化、仿真软件相结合教学实施效果
信息化教学与仿真教学的完美融合,优化了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了实践指导认识、认识指导实践的理实一体教学效果。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责任感,提高了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仿真模拟为视频共享、最后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及动手操作作了良好的铺垫。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结果评测的作用。老师和学生还能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学生上传在仿真加工过程自拍的操作视频和操作方案,挂在开放式空间,通过网络群的方式进行课下交流,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点赞和相互评论的方式来实现传统的自评和互评,而教师所做的只是公开评分标准及最后的分数统计。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充满自信心,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周林.基于信息化下的中职钳工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108.
[2]高枫,肖卫宁.数控车学编程与操作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