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静
一、本届评优活动高中组呈现的六个特点
一是“正”。
参赛的16位教师态度非常端正,当体育课遇上下雪天,也阻挡不了体育教师的热情,他们人人着装整齐、语言规范、口令洪亮、充满激情,表现出良好的参赛态度和职业素养。
二是“全”。
参赛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全,16节课中除了体操运动之外,其他几大项目都有所涉及,其中球类运动有10节课(足球课5节、篮球课4节,排球课1节);田径运动中有2节课(弯道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2节课(女子防身术、莲湘舞);新兴运动项目有2节课(踏板操、啦啦操),展现出参赛教师较为全面的教材选择能力。
三是“轻”。
16位参赛教师年纪轻,最大的年龄为40岁,最小的年龄只有23岁,参赛教师中30岁以下的有10位教师,平均年龄为29.3岁,说明年轻的教师都勇于挑战自我,能够承担重大赛事。
四是“专”。
16节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精湛,能抓住各类教材的本质和性质,例如:荆州市沙市中学的何婷老师,啦啦操示范动作刚劲有力;武汉市19中学的胡科老师、宜昌市夷陵中学的林鹏老师、天门中学的车帅老师、潜江中学的吴限老师,他们都能以规范、正确的示范动作展示在课堂中,给授课的学生、观摩的教师以及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是“精”。
参赛教师的精神状态投入良好,组织教学比较严谨,都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學生的练习积极性较高,这也反映出孝感高中体育组的教师常规教学规范而扎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高。
六是“新”。
教师们在传承教学方法的同时,能关注教学中创新意识的体现,例如:何婷老师对放松动作“双人飞燕”的创新,胡科老师在体能练习中“跳绳”的练习,都让人眼前一亮,体现出教师对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效尝试。
二、建议
一是“规范”。
参赛教师对文本材料一定要注重规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模块选项教学的特征,所以文本材料中要有“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模块单元教学计划(18节课次内容的简要介绍)”、“课时教学设计说明”、“课时教学设计”的呈现,教师要厘清这些概念,做到心中有数,模块单元的构建由哪些具体的教材内容支撑,每一节课是在模块单元中的具体课次是多少,例如:18-3、18-5,这次比赛中很多参赛教师未厘清这些基本的概念,课次中出现了6-3、5-2等现象。
二是“精准”。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精准。教师要从三个方面综合陈述:第一方面要直达教学技能学习的具体内容,如“通过脚背外侧变向运球动作的学习,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让7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身体重心移动、正确的触球部位的技术动作”;第二方面要表达学生哪些体能得到提升或发展;第三方面要表达是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心理感受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是对“教材重、难点”表述的精准。重点是教材的核心技术环节,难点是学生在教学中难以掌握的地方。例如:“教学重点是身体重心的移动、脚触球的部位,教学难点是变向动作的连贯性及对球的控制”,重难点清晰了,教学实施步骤与方法才会有效。本次评优课中,教师对以上2个精准的把握体现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教材的研究能力。
三是“深入”。
教材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适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授课对象的认知程度。例如:弯道跑、双手正面垫球的教材内容,对高中学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技能的提升都有一定的效果。
四是“优化”。
评优课应注重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和可观赏性,要关注每一个活动的细节,主教材要注重层层推进教学环节。有部分教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见而无法”,教师需要加强对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出现的预见性,提高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五是“融合”。
在传授动作技能的同时,要注重体育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健康理念的渗透。现在的高中体育课堂一定是师生共生的课堂,教师是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所以教师需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语言的精炼,教师除了自己“会做”之外还得加强“会教”的能力,通过原理教学、领会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引发学生们动脑、动身体,避免三无(无声音、无笑容、无生气)课堂的出现。
六是“强化”。
第一是对高中学生专项体能的强化,要适当增加课课练的时间;第二是强化高中体育课堂的大强度和高密度,这也是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此次评优课中共性不足的地方;第三是强化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是自主发展——健康生活,健康生活这一基本内涵道出了体育发展的本质:“体育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基础,注重三个强化会让高中体育课更有深度。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体育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