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芷艺
[摘 要] 艺术院校的教育应顺应时事,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需求,发挥艺术教育自身优势、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认真思考和关注如何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教书育人,并且通过个性化教学,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
[关 键 词] 高校;个性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19-01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如何发挥艺术教育自身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为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探索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在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追求个性化,应是现今必须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艺术类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生活,热爱人和环境,这种热爱不是伪装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质。同样,要对环境持有应有的尊敬之情。还要为艺术献身,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吸收当代国内外艺术家的理论和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绚丽生命历程的作品。在重视感受和表现形式上,让观众产生共鸣,打动人心。在日常的学习中,一种优秀的创意,一个历经苦苦思索的方案,往往在思索的过程中最能考验一个艺术者。
一、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体现
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手段是艺术人才成长的重要前提。追求个性化的教育风格,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及艺术修养。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总体性精神面貌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综合性与多侧面的特点。特别是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必然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个别学生在排斥民族民间艺术、盲目崇拜西方艺术等极端思想意念中,又掺杂进了精神上的空虚与内心的浮躁,表现出了冷漠、粗俗、躁动,甚至有的将调侃、庸俗、媚俗、恶俗也当成美来追求,这就进入了个性化的误区。人需要艺术的陶冶,社会环境需要高雅艺术来净化,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分清可以“百家齐鸣”,但不能“孤芳自赏”。在学好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在技术和手法上进行“分枝”、创新。
二、追求个性化的教育,要注重把握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个性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点上的差异性。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呈多元性、多维度的特点。自我表现欲很强,情感丰富、思想比大众活跃,容易产生新的创意和个性化气质。作为未来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照意识,对国家、对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及为大众、为人民的服务意识。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前提下,努力实践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并注重学生个性化风格的培养与追求,艺术教育的作用就一定会发挥得更好。
三、个性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应为因材施教
学校不是工厂,学生更不是批量生产的商品。个性化教育理念推出一个学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生定制一套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模式,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导师制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评价体制等都是我们改革的尝试和手段。
(一)各个专业教师,通过个性化教学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分析诊断”,分析出学生的特点并为学生制订科学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二)为学生提供免费的陪读服务,在1对1辅导课程之余,学生可在高年级的学长陪读下,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和专家”逐渐变为“协作人员、帮助者、学习者”,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建设校园网便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在教育网络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传统的教学以目标评价为基本形式,只注重学习结果,强调统一性,忽视个别差异。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充分调动潜能,实现个性的发展。教学评价要有总结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又要有定性评价。
(五)在高校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不應仅仅局限在课程教学层面,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优势,营造艺术教育的大环境。如建设相关艺术工作室、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定期举办学生和教师作品展、艺术观摩、艺术考察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大赛等,从而使学生随处、随时、随地接受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
总之,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个性化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个性化教育是高校艺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鲜明个性和独创精神的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用个性化教育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职业型、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