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女 王葆红
[摘 要] 受自身素质、政策因素、产业体制、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残疾人要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与创业,必须在残疾人就业质量评估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残疾人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能力,保障残疾人特殊的就业创业基本设施。以减少残疾人与外部环境的隔阂,减少社会“就业排斥”现象,不断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城鄉残疾人间的差距,消除歧视,推动残疾人高品质、高质量就业的早日实现。
[关 键 词] 残疾人;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17-01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能够高质量和充分就业是残疾人群体的重要民生问题,是充分共享的体现。构建合理残疾人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帮助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能力,以适应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保障残疾人特殊的就业创业基本设施,以达到残疾人职业生活便利的要求;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以达到残疾人平等共享的条件。
一、浙江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创业相关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省内相关残疾人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中,影响残疾人就业和创业的因素较多,具体表现在:(1)残疾人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法规政策不够健全,部分残疾人劳动合同观念淡漠,缺少自我保护意识;(2)支持福利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福利企业的负担重,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3)残疾人创业优惠政策需进一步推进,各地的扶持政策随意性较大,相关激励办法不足。
(二)残疾人就业质量、就业层次明显偏低
大部分残疾人以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为主,福利企业大多产能落后、技术低下,面临淘汰或转型问题。调查显示,浙江省残疾人年平均工资不足4万,年收入高于10万元的残疾人群体不足1%,存在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层次偏低、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劳动关系不规范、就业稳定度差、城乡残疾人就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三)残疾人与企业匹配度偏低
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整体就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市场提供的岗位,形成劳动力供需矛盾。同时,因为残疾人生理缺陷,就业心理压力大,不愿意主动就业。部分单位无障碍设施不足,无法满足残疾人正常职业生活的需要,或者管理上容易忽略残疾人的特殊性,也是无法较好匹配的一大影响因素。
二、构建完善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一)加强法规建设,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
推动全省残疾人就业状况信息库的建立,加强残疾人就业与创业信息的采集与研究,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认真修订《浙江省残疾人分散安排就业办法》,加强政策执行方面的执法监督和行政处罚,增强依法安置残疾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
实现培训和就业一体化,发展订单式培训,推进岗中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培育残疾人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社会机构、知名企业进行残疾人培训和实训。同时要对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情况进行分析,定期编制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目录,加强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信息调查和发布制度,定期向全社会发布适合残疾人的行业和岗位信息,实现常态化管理。
(三)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式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
一是要重点发挥省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体制机制建设,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推荐等指导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支持。二是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调动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的积极性。三是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优势,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加以实现。四是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和单位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激励更多的社企事业单位主体引入残疾人就业服务中来。
(四)建立低收入保障制度和残疾人收入监管制度
积极推进城镇残疾人工疗、居家就业等辅助性就业、庇护性就业的规范化服务体系,拓宽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渠道,提高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服务。对残疾人就业弱势群体,使用最低工资制度作为实施收入托底保障制度,并适时调整。努力为低收入残疾人职工提供多层次的收入保障,健全政府对残疾人工资的监控指导,建立对残疾人与健全人两类人群的细分数据,加强对残疾低收入群体的保障管理。
(五)落实残疾人创业扶持优惠政策
根据当前残疾人创业面临的生存、发展困境以及各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相关促进残疾人自主创业政策的覆盖范围、支持力度等需要进行调整完善。协同政府各部门对创业准备、初创、发展等各阶段进行扶持。为残疾人创业准备期提供便捷的相关政策咨询和贷款申请等手续,提高残疾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六)加强残疾人的生理康复和心理健康、出行和沟通无障碍环境建设
努力帮助残疾人脱离依赖,促使他们顺利走出家门、校门,全面调动其就业与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培养正确的就业认知和就业倾向,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举办的生理康复、心理训练、技能培训,提高学习能力,掌握一技之长,找到合理的人生定位,主动适应并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赖勤学,颜慧萍.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15(8):20-25.
[2]张爽.残疾人就业岗位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以上海为例[J].残疾人研究,2013(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