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杭瑞友 唐春根 李鑫
[摘 要] 在现代农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而且需要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社会岗位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需求,对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开展联合培养。以提升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为出发点,针对畜牧兽医专业、园林技术以及会计(农牧业財务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164-02
在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以推动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应当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通过实现农牧专业群人才专业素养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良好对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需要重视通过产教融合提升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必要使用分类教学培养方式,满足不同领域对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联合体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动与政府的支持,学院益发重视产教融合,着力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广泛吸引政府行业企业社会资源,不断将先进的设备、技术、生产方式和现代产业体系人才、资金融入职业教学活动,统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联合体——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中药科技园,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地多源自主干专业,技术积淀深厚、特色显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广阔,并与成熟而知名的合作企业联合运作,采用行业领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再加上政府的倡导与扶持,校企双方大力支持、充分谋划、精心实施,成功运作的胜算极高。高职学生亲历其间,目睹成功之处,在环境塑造人的外因与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双重力量的作用之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适应现代农牧产业发展需求,组建“现代农牧专业群”
通过深入现代农牧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五年制农牧类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农牧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不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不全、难以协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对现代农牧行业人才现状和需求进行调研,根据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以学生为本,准确定位五年制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培养具有爱岗敬业、实践经验、专业理论知识,能解决专业领域一定技术问题,适应跨岗位迁移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在专业链与现代农牧产业链互动中,结合专业特殊性、生源诉求多样性、教学条件复杂性等因素,以办学实力强、就业质量高的品牌专业为龙头,按照管理促进产业价值增值和实践教学基地集聚的思路,整合畜牧兽医、园林技术、会计(农牧业财务信息)三个五年制专业为“现代农牧专业群”。
统筹协调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产学研”联合体,根据专业群特点,农牧文化、工匠精神融入“通识课+职业技术课+专业群贯通课+创新创业课”课程体系,把第二课堂的技能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创业项目计算学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小班化,实行分类教学、学分制替换、导师制等;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专业群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来运行“学做赛研”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了一大批适应需求、立足岗位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
在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产教融合、理实一体”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并重视引导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开展生产实践,从而有效提升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校中厂”“前店后厂”等形式的产教融合基地,由于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并由高职院校资深教师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协同进行经营管理,集聚了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生产或服务流程规范、市场定位准确、营销策略对路、成本核算精细、激励考核机制合理、管理方法与手段先进、危机处理及时而到位。实习学生置身其中,在环境的熏陶和企业老师的指导之下,直接而全面地掌握鲜活的畜牧生产、园林技术和成本核算等经营案例,从而对生产与服务、客户开发与维护、人员引进与管理、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成本控制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经营管理的间接经验,有利于提升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重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融合,通过“四岗位递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堂教育是学生掌握现代农牧生产技术理论、推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而且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兴趣爱好,并自主拓宽自身知识视野,实现自身专业理论能力的提升。课外教育则主要依赖于校内社团、专业竞赛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其中,“四岗位递进”是提升课外教育成效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四岗位递进”指的是引导学生对课外教育周期进行合理划分,并引导学生开展学做结合、对岗位进行轮流体验以及顶岗实习。在岗位认知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参观,从而让学生对农牧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开展学做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前往实训基地开展实践,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农牧生产技术岗位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针对实践过程生成实践报告,并纳入考核体系当中;在岗位轮换中,教师需要围绕农牧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体验,从而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具备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则需要从以理论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工作时间为主,这对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以及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构建“岗位引导、模块培养”的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重视以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岗位素养要求为引导,合理划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模块,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对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岗位素养要求做出了解,从而为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具体而言,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三步走”实现层层深化,在第一阶段,以现代农牧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积极寻求企业配合并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农牧企业基层到管理层为调研对象,了解现代农牧企业中不同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在第二阶段,引导现代农牧专业群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以挂职体验的方式对现代农牧企业中不同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做出了解,并深化对这些能力要求的认知,从而确保现代农牧专业教师能够明确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重点与难点,继而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教学工作做出优化;在第三阶段,针对调研结果以及教师体验结果,通过调整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方向,确保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良好对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争取实训岗位与顶岗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强化对自身专业岗位要求的认知,从而能够在专业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明确目标与方向。
最后,在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专业技术教学模块、职业贯通拓展模块以及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高职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应用文写作以及农牧文化课程;专业技术教学模块则需要围绕畜牧生产、园林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等内容;职业贯通拓展模块则需要针对现代农牧专业群专业能力培养,增设一些必要的职业选修课程,如畜牧业经营管理、园林植物種苗生产等;在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中主要开设实践创新项目、创业实训等课程。在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与职业贯通拓展模块内容的教学中,同样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重要的出发点之一,如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这一课程需要体现出对现代农牧专业群专业教育的针对性。为此,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范文选择、作业设置等,都有必要体现出与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内容之间的相关性,继而引导学生能够实现自身核心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学院注重主动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从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变化,把创新要素融入“工学结合”培养全过程。现代学徒制、“工学研融合”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技术应用过程有机结合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在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结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牧专业人才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协同成长,而针对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工作岗位人才要求开展分类培养,则是确保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素养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乃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手段,因此,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农牧专业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农业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中需要持续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吉民,瓮巧云,刘颖慧.地方高校应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7,27(23):334-335.
[2]张天华.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210-212.
[3]王军,王夷平,许春艳,等.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农经人才培养探讨: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21-24.
[4]刘海虹,刘佳,王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
[5]朱国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