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语》甘泉浸润师德

2017-07-08 21:44徐志娟
文理导航 2017年19期
关键词:论语师德教育

徐志娟

【摘 要】《论语》思想博大精深,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论语》入手,通过分析《论语》中的师德理念,探讨当代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教育;师德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时代赋予的教育任务。但每一位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需要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努力学习与培育。

一、引《论语》甘泉

品读《论语》,其现实意义在哪里呢?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教师生活和工作的指南。

(一)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师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最现实和最生动的典范。一名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又如何能做到教书育人呢?新时期,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以自身敏而好学、厚德仁智的行为和人格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可以进行教育却不去教育,会失掉人才,需要做出表率却硬喋喋不休,等于白费口舌,合格的教育者要“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结合。

(二)关爱学生,如坐春风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孔子和他的学生感情深厚,情同父子。我们能从颜回和子路等学生与孔子的言行中来了解这种友爱的师生关系。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操行卓越,可生活艰苦,饮食不周,居住条件差,而孜孜不倦地在追求“仁”。颜回死后,孔子伤心欲绝,反复念叨:老天爷要了我的命!跟在身边的人说:你哀痛过度了!他却反问:我不为这样的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而孔子的另外一位弟子子路直率鲁莽,在言语和行动上经常和孔子发生分歧,表面上似乎两人师生关系不好,子路当众指责孔子,“子之迀也!”甚至“凌暴孔子”,必是動手了,然而,孔子表现出超然的大将风度,“君子和而不同”,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真诚接受子路的建议,有效缓和师生矛盾,又以柔克刚,“设礼,稍诱子路”,以礼仪感化了子路。颜回和子路,两个人个性完全不同,颜回对孔子毕恭毕敬,子路率直,不盲从,孔子与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互相称赞,足见其师生关系和谐。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恶搞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师生关系紧张,其结果导致师生关系对立,严重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的师生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模式。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是师德的基础。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时真使人厌倦不堪。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经常就会抱怨,抱怨自己运气差,抱怨学生太懒、太笨。孰不知,在这些抱怨中,我们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学生。如果我们也像孔子一样抱定“诲人不倦”的态度,不厌其烦地教他们,用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智慧去引导他们,也许孩子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浸润新时期师德建设

新时期师德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教师个人和整体队伍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综合分析与解读《论语》师德观,对当代师德建设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一)继承与创新

孔子的儒家师德观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由严格的教风、教纪和独特的价值观念等构成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范体系,对当今社会师德建设仍具有极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教师仍须遵循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基本规范,以德立教,率先垂范。此外儒家道德教育理论、模式、途径上也有一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今师德创新实践者要善于从中发现先进合理的地方,在继承与创新上找到最佳结合点,在内容形式上有所创新。

(二)与社会的关系

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方面,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也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具有超前性与示范性,其重要性早已超越了教育领域。所以,师德建设不仅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总体道德建设。建设好了师德这块精神文明的“首善之区”,就能带动其余,推动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不仅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精髓,更被奉为人生修养的准则;不仅集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各类行为规范和道德内涵,更体现了朴素的为师求学法和治学执教之道,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M].上海:中华书局,2006

[2]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李绪坤.学记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8

猜你喜欢
论语师德教育
致良知与师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