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信仰危机与价值秩序重建

2017-07-07 09:04李岢欣李希民
学理论·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李岢欣+李希民

(1.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450045)

摘 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整体战略布局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瞬息万变,带给中国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中国而言,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和价值秩序混乱,这一切都严峻地考量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和现实都需要我们以更为开阔的思路来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重塑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坚强意识堡垒。

关键词:意识形态;信仰危机;价值秩序;路径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72-02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牢牢把控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上审时度势,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全新的战略部署,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书写了新的篇章。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和战略性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夯实社会、经济、法治等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根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执政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不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从而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真正做到全面从严治党,真正从根本上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坚强意识堡垒。

国家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历史背景条件下,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比较完备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系的统称[1]。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要素,国家意识形态是集政治理论学说和信仰价值两方面于一身的思想体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则是指在保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利益集团不受威胁的前提下,积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有序发展,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使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认同的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2]。

所谓信仰危机,从本质上看就是指在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的背景之下,信仰者深陷困境无从解脱时,原有的信仰理论体系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不相适应,随之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变化,并開始对原有的信仰体系心存疑惑、摇摆不定,直至全面放弃或难以重塑信仰体系的一种精神状态[3]。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重组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新秩序,扩充了世界各国在全球领域的发展空间,而这一大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可小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正在经历着调整和创新的“惊险一跳”,政治信仰与价值嬗变之间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在意识形态的无声较量之中,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某些环节上的不成熟、不完善被无限放大,相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貌似难以自圆其说,这些都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冲击,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国际舆论之风,独霸意识形态制高点,肆意颠覆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极一时,历史虚无主义也开始沉渣泛起,人们开始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精神世界受到物欲的诱惑极度扭曲,使得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都沾染上了商品的气息,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生活缺乏价值目标引领,整个社会有机系统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严重动摇。在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信仰危机、重建价值秩序、冲破思想藩篱,为未来发展开辟新的价值支点成了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虽较量无声,却更惊心动魄。在经济开放发展、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背景之下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聚焦于信仰动摇和价值失序所导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上。中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这些变化势必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和价值秩序的混乱。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越来越趋于物化,直接导致了价值观的错位,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得到良好的认同和践行,旧的价值观念又受到了强烈的震荡,优良的社会传统随之被湮灭,这一切都严峻地考量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这种信仰危机和价值秩序混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世界信息交流的不断扩大,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交流越来越频繁,形成了多元互通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思潮、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等往往不动声色地就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各类思想文化、社会思潮风云迭起,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非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轮番上阵,不断侵扰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侵蚀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动摇着人民对党、对国家甚至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信仰构成了严重威胁,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当今世界新媒体的发展成了网络信息化的助推器,对互联网科技发展产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对各国国家安全及其社会舆论体系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变革了长期以来人们的互动方式与社会群集模式,基于地域的社群被打破,而基于利益、价值观、文化等所集结的社群则成了更为普遍的形式,这种全新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社会结构不断混淆着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4]。另一方面,新媒体开启了大数据时代的篇章,不仅拓宽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御体系的纬度,对网络这一新兴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也给我们党变革执政新理念、新方式也带来不小的挑战。新媒体作为西方国家互联网舆论战场的又一利器,它使得舆论扩散力更加强大,也使得意识形态更具多样化,通过裂变式、碎片化、“病毒式”的传播路径严重消解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意图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动摇民心乃至撼动整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直接导致理想信念日趋淡化和消解。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融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现状,使我们有些同志感到大惑不解,尤其目睹了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他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共产主义的信念也随之发生了动摇[5];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师生中,甚至是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内都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怀疑,价值取向上注重现实功利、轻视理想信念;更有甚者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反而对宗教迷信笃信不疑,陷入邪教而不醒;与此同时,在西方普世价值的宣扬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盲目迷信西方的民主,追求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沉迷于西方梦幻中不能自拔,使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

第四,腐败导致政治信任偏差。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最大的威胁首先就从腐败开始,腐败所暴露出来的道德失范、信仰危机和价值失序直接关系国家发展的全局规划、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也关系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我国而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经济转型和社会制度结构变化都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度深刻的挑战。这一阶段市场的导向作用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加剧了人们对物质的极度膨胀,致使政治领域官僚主义盛行、政治观念淡薄。当前,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部分党员干部利欲熏心,无视党的纪律和准则,腐化政治环境,丑化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对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产生认同危机,动摇根本的政治信仰。

当前,面对多样的国际形势和多变的国内情况,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冲突,信仰危机和价值秩序的混乱也越来越严重,意识形态的新形势、新问题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棘手难题。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全局上对意识形态工作做了全面的战略部署,要求我们以更为开阔的思路来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路径,重塑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能力,以确保国家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质的飞跃。

(一)筑牢意识形态战略传播主动权

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汹涌暗战的意识形态无形战场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战略传播能力、掌握话语权将成为意识形态战斗力的主要体现。意识形态战略传播主要是通过各种现代传播媒介来塑造国家的形象,从而向世界推销自己。当前,西方国家通过其有利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抹黑中国,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调整意识形态的传播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不断展现我国合作、共赢、开放的国际形象,通过构建良好的大国形象来改善国际舆论导向。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实力来赢得国际尊重与认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履行大国义务,主动传播我国的文化、经济新理念,强化国家意志,建立真正独立于所谓的“国际化标准”的价值理论束缚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体系,向世界传播中国最强音。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回顾中国百年巨变的艰辛历程,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到以马克思为指导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首要根本。近年来意识形态腐蚀、演变的内隐性不断加强,在这种深刻、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我们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思想方面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引领的功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勿忘初心;理论方面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和研究,不断开拓创新,从而证明我们方向、道路的正确性;舆情和话语权掌控方面,要主动出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发声,立场坚定,筑牢思想防线。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能力,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需要,使其永葆活力和生命力。

(三)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意义重大,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最大的威胁首先就从腐败开始,腐败所暴露出来的道德失范、信仰危机和价值失序直接关系国家发展的全局规划、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也关系社会的安定团结。坚决惩治腐败是党执政能力的最根本体现,也是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标杆。惩治腐败首先要坚决有力地惩治腐败蔓延的势头,大力推进腐败预警体系机制的建立,在党建的各个方面体现“全面从严”的深刻要求,健全纠察不正之风工作的长效机制等;其次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严肃纪律,做到科学有效的预防腐败;最后要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党纪国法无缝衔接,将管党治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只有党风净化、腐败消弥我们党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坚定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任,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渗透也随之深化,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趋向多元化、多样化,消解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和价值多元的局面,应逐步通过制度化的理念设计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提高价值判别能力;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营造主流文化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多元、多样精神文化发展中兼容并蓄、尊重差异,营造和谐的社会精神氛围,保障價值秩序有序发展,从而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理念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五千年来,各族儿女相互交流、共同创造、并肩奋战,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这些都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支柱[6]。经济全球化冲击下,我国民族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干预,进而使中华民族的信仰陷入危机、主导价值理念被边缘化。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广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整合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发挥大众传播的助推作用,把民族精神的内容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永葆生命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邱斌.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0.

[2]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33-38.

[3]刘慧,李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4]谢新洲.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J].唯实:现代管理,2015(8):57-58.

[5]商志伟,王荣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谈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繁荣”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J].理论观察,1985(2):13-18.

[6]蔡霖,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14.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