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西安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21)
摘 要:习仲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领导人,也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等人在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初,就把文化教育对人的深远影响看得非常重视,因此在根据地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工作,分别从干部、学校、社会三类群体着手开展,提高所在地人们的文化水平,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陕甘边地区革命的成功创立了永不磨灭的伟大功绩。
关键词: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64-02
一直以来,我党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将此作为我党不断奋斗的目标之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初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的红色根据地,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行斗争的时候,习仲勋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他根据当时的战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建设根据地时期的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①这是我们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口号。然而,对于抗战时期来说,只有对文化教育的真实状况深入研究,才能培养出一支合格的部队。从地理条件上看,此地处于陕甘交界之处,在黄土高原的北面,这样的地形,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上有许多困难,加之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导致文化教育工作较为落后,在偏远农村地区小学基本上是没有的,只有城镇有小学,且数量很少,当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存在封建迷信和旧的传统消极思想,文盲现象很多。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应对措施
面对出现的这一系列文化教育问题,习仲勋、谢子长、刘志丹等人审时度势,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在本地區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要让广大小学生都有学上,让农民要认字识字,要加强广大干部的政治意识培养,于是从干部、学校、社会三类群体着手开始进行改革。
1.干部教育
历史的发展证明,党的机关干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党之所以取得了不断胜利,干部教育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善于学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一大传统,是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抗战时期,毛泽东不仅强调干部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爱护干部的重要体现,就是给干部以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要将理论和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这也就是干部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习仲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得相当清楚,他深知干部教育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针对干部中存在文化教育、思想认知、政治素养不坚定等问题,建立了干部教育体系和成立督导委员会,让干部教育有了制度和组织的保护,习仲勋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的指示,对干部教育的开展方式做出了相应的安排部署,主要内容涉及业务、文化、政治、理论等,而且主要以文化为主,形式包括各种地方干部训练班和各类学校的干部教育班,这种培养方式,为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干部,他们全部在各个战场进行指挥战斗,对我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对新解放区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干部的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习仲勋提出开展一次干部学习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加强干部的文化修养,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从而发挥党在革命战争中的领导作用。他指出,广大干部应该根据革命队伍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加强工作领导力;而不是一味地对理论知识的专研学习,应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彻底分析,针对具体问题去解决,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握好事物的各个方面去解决[1]94。在《加强新解放区新老干部的团结和学习》的报告中,习仲勋讲到对于新老干部的团结问题,在落实任务时,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经验结合起来,这样对新老干部的团结会更加紧密,对干部教育的发展成果更加显著[1]107-108。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我国现代培养人才的一种基本方式,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①在他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这饱含了习仲勋对下一代的殷切期待。习仲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南梁时期,习仲勋就在文化教育领域推行了十大政策,主要通过创办学校,对农村地区的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习仲勋等克服种种困难,对小学教材改编,删繁就简,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的不断深入,相应需要中学教育的建立。在边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习仲勋创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和恶劣的环境下,带领学校师生,艰苦办学。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们上课是在山里的人们所住的窑洞中来进行的,有时在野外和行军途中还要继续上课,教师用具和教材的编撰全部都是自食其力的,这样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给许多条战线上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在新解放区的教育上,习仲勋依然没有放慢脚步,结合当地政府在各方面力量,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为了减少人民群众的矛盾,指出旧式学校保持基本情况暂时不变,重点学校建设完成后,对其他学校进行系统化的改造[1]54。强调“对旧统治阶级的文化教育组织制度,必须加以适当的改组,使之适合于人民的需要。但在接管初期,先禁止其属于反动的课程教材,撤换其中反动特务分子,而对这些文化教育机关则必须保护。”[1]80除此之外还对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政策进行了区分说明:“公立学校,除有证据的反动特务分子应加撤换外,其他教职员一律欢迎照旧供职,照发原薪。私立学校则查明其政治背景,如确系反动党派团体所办,可接收过来,其余学校均令其依法向人民政府登记,遵守法令,继续开办,其教职员也依上述办法处理。反共反人民的课程应禁止讲授,一般课程暂仍可用旧教材,其中反共反人民部分则须删去。”[1]84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制定,对于明确办学目的,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公民和教师的权利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集结社会力量,壮大教育方面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3.社会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在社会教育中,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是繁荣我党文化教育事业的一条必经之路。
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当时的革命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边区的教育资源及其贫瘠,生活水平不高,广大人民群眾的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要对我党群众积极深入地开展社会教育,促使群众教育事业的进步,习仲勋充分认识到群众路线对于革命的重要,便对边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方面进行了解,在南梁地区开展扫盲识字班,让贫农认字,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对民众宣传对敌战争,进行革命思想的引导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注重通过行为引导和思想教化开导人们,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生活常识的普及,在农村地区开展“劝破除迷信、劝诫赌博、劝诫吸食鸦片烟、禁止买卖婚姻,劝妇女放足、劝男子剪辫子”的“六劝”活动。这些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知识对于边区的人们有了很大的启发,使边区的各方面环境焕然一新。
经过实地分析,习仲勋在《开展冬学运动应掌握的方针》中指出,要落实“民办公助”的政策[1]12-13,指出冬季的生产应该符合实际情况,群众和干部之间应该齐心协力,调动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在社会的具体实践之中推进社会教育的稳步前进,因此组织了多种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教育,如:墙报、壁报、戏剧、读报、秧歌、唱歌、说书等,在文化教育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陕甘边区的基础教育工作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今天开展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意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这充分表明了我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②
新时期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助学贷款、奖励和两免一补等政策救助困难学生。修建校舍、加大教研、教学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幼儿园、高中和大学启用民办公助办学方式。既解决了基层高中少、学生上高中难的问题,减轻了就业压力,还弥补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使公立学校没有开设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得以在这些学校开办。在全国提倡编写乡土教材,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新时期更加重视课外活动,特别是初中和高中教育,要着眼长远,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这对未来我国教育不断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深远作用。
面对新时期所带来的新机遇,我国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不断发力,加强对我国文化教育体制的改善,不断完善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基本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秉承着习仲勋等革命老前辈所留下来的这种优秀思想,我国必将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征途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习仲勋文选编辑委员会.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