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水军
【摘 要】浙江省本轮义务教育段深化課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县市级教研部门,如何正解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指导基层学校科学、有序地实施课改,是一个迫切而有价值的命题。浙江省余姚市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抓实课改规划、优化课堂教学、完善拓展课程和夯实保障机制等措施,抓准深化课改的起点、重点、亮点和支点,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规划 课堂教学 拓展课程 课改保障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育人模式,课程改革又是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因素。本轮深化课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余姚教育内在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四个点”,以此推动本轮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抓实课改规划——深化课改的起点
个性、拓展、整合是浙江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词,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权”,需要校长有卓越的课程领导力,切实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确保深化课改有序、有效地进行。为此,在加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强化“论证指导”这一关键,对76所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论证全涉及、指导全覆盖,整体提高学校课改规划的质量,使之成为这轮深化课改的一个亮点。
(一)明确顶层设计内容,搭建课改方案框架
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缺乏对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内容和框架。于是我们根据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务必编制好“三方案+三表”。“三方案”(一总两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总方案》+《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三表”: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任课情况一览表。
(二)指导课改经典案例,提高课改方案档次
要整体提升每一所学校课改方案的档次,需要有几个高质量的样板作示范。我们在课改初期,重点打造了两所学校的课改方案:长安小学“BEST”课程和实验一小“实美”课程,点亮深化课改的航行明灯。
(三)研制方案论证要点,明确课改方案标准
有标准才有方向,“怎样的学校课改方案才是优秀的”,一直是我们重点思索的问题。为此我们研制了以下七条论证参考要点,促使学校课改方案更规范、科学、系统:①能依据校情和核心素养理清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且合理,关键词提炼恰当;②课程结构符合上级规定,且能支撑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逻辑性强;③方案结构完整,责任落实明确,措施具体到位,安排合理有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围绕课程改革的立德树人、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进、教师团队、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且主攻方向明显,亮点突出;⑤课程建设的程序明晰,有一套课程开发、选用、审核、选课、实施、评价等具体要求和做法,力求拓展性课程精品化、系列化;⑥课堂教学改革追求“学为中心”,组织保障到位,措施手段有力,任务目标明确;⑦方案整体性和统领性较强,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体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论证学校课改方案,把握深化课改方向
方案在实施前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确保方向正确、目标合理、措施到位。而这单靠学校的力量明显不足,我们就抓实“论证”环节,确保学校方案有思想、有措施、符合逻辑。我们组织部分优秀校长和专(兼)职教研员成立学校课改方案论证指导组,分学段分类分组对各学校“三方案”“三表”进行论证,分别采用A、B、C、D等级赋值,对相对优秀的A、B类学校进行指导,C、D类学校则要求重新设计,并将达到A、B类学校的课改方案编入《启航深课改》专辑。目前这样的论证和指导已经历时一年半,已汇编三个专辑,直到所有学校“全通过”。
(五)组织现场交流观摩,提升课改领导能力
深化课改需要校长卓越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它需要一个交流学习平台,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培训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所分城区学校、中心学校、非中心学校分别召开课改推进会和现场会。目前,已举行3次大型活动、6次分组活动和10余次小组活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明显提升,学校课改方案的质量明显提高。
至此,我市已构建一套学校课改方案论证和指导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的整体质量,为深化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
二、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改的重点
课堂改革始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仍然是这次深化课改的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项目驱动,课堂改革成为核心任务
自2008年起余姚市就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2012年起启动“快乐学习行动”项目,以深化课改的余姚行动来打造减负提质的余姚模式。这些项目的重点在于打造高效常态课,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该项目及子课题分别获省市成果一、二等奖。
(二)专家引领,“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家的引领。2016年,五十多位省市专家指导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学为中心”已经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特质已经明确:①以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为价值追求,突显育人目标;②以“简洁活力、扎实有效”为组织要求,注重课堂效率;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转变;④以“分层—合作”为教学模式,突显“学为中心”理念。
(三)抱团协作,课改联盟成为研究主体
课堂教学改革是余姚市的一项重点工作,初中组组建了课堂教学联盟,小学组组建了课堂教学改革协作组,各教研员和学校都组建了学科课堂改革协作组,明确其职责和要求,定期举行专题研讨活动,引领和推动“分层—合作”课堂改革,打造余姚模式的生本课堂。
(四)模式推进,“学为中心”成为课堂常态
课堂教学改革光有理念和要求还是步履艰难,需要建立基础模式,经历“入模”到“出模”的过程。于是我们提出了“基于分层学习活动的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简称分层—合作)”课堂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
各学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提出适合本学科的“学为中心”的课堂范例,如小学语文“以‘学习活动推进阅读教学”、小学科学“分层探究—多元论证”等。
(五)課堂设节,课堂论剑助推专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氛围,打造“学为中心”的课堂,需要构建有效的研讨交流平台。2012年全市开始创设“课堂节”,从县市级层面创建平台,每年每学段举行一次课堂节,引领教师深入研究“学为中心”的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乡镇层面、学校层面也纷纷创设课堂节、教研节等平台,各个层面的教师在“节日”里各显身手,论剑比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六)量化观察,听课评课走向生本视角
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需要一套生本视角下有效的观评课制度。我们研制和推广《生本视角的课堂观察量化表》和《分层教学课堂观察量化表》。观察表分为“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交流方式”“有效指导”“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分层”“活动结构分层”“学习过程分层”“交流次序分层”等观察维度,引导观评课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大力推进“分层—合作”学本课堂模式的运用。
(七)互动网络,教学科研实现三位一体
研究和推广“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研、教研与教学的“三位一体”互动网络。余姚市课堂教学的研究以课题组为核心,以教研员、子课题教师为两翼,带动教师进行研究、交流和分享。近一年来,余姚市的教师在全国和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捷报频传,《区域推进“学为中心”的余姚样板》被评为2016年全省教研工作亮点;《以“学习活动”为主线推进阅读教学的研究》等两项成果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完善拓展课程——深化课改的亮点
这轮课程改革在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提出了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展性课程成为这轮课改的亮点。如何将亮点做实、做亮,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一)研制《拓展性课程实施指南》,明确拓展课程的方向
深化课改初期,各学校对拓展课程的开设和开发心中无数,感觉较为迷茫,为此我们研制和出台了《余姚市拓展课程实施指南》,引领和规范学校拓展课程的开设,力求拓展课程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实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普及型拓展课程、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选择型社团拓展课程、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基于基础性课程的文化类拓展课程。其中文化类拓展课程一般以“非纸笔”来区别于知识类拓展课程。
(二)完善拓展课程指导组,指导拓展课程的开设
工作的推进需要健全的组织和明确的职责。我们在原有的社团活动指导组的基础上,重组指导人员,完善拓展课程指导组,明确指导的职责,加强拓展课程的调研,指导学校拓展课程的开设和开发,召开拓展课程建设研讨会和现场会,大力推进拓展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三)评比精品拓展课程,加强精品课程的推广
整体提高拓展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构建一套课程开发、开设、评选和推广的机制。2016年5月,我们开展首批精品拓展课程评比,共评出11门精品课程,给予每门课程1000元奖励。同年9月,我们召开拓展课程建设现场会,推广使用精品拓展课程,出台了《关于推广使用余姚市精品拓展课程的若干意见》,促进了各校拓展课程的开设,提高了拓展课程的有效性。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段已有11门余姚市精品拓展课程,16门宁波市精品校本课程,11门浙江省精品拓展(校本)课程。
(四)尝试课程融合,处理好拓展和整合的关系
课程拓展和整合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在课程拓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整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自然显现拓展。因此,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先做“拼盘”,再做整合。针对下发的各种教辅资料,在缺乏课程整合能力的情况下,许多学校对课程开设和教材使用较为迷茫,于是我们出台《拓展课程、综合实践、地方和校本课程开设建议》,先做好相关教材的“拼盘”,引领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与拓展。
先做“尝试”,再做示范。课改初期,我们引导优秀的学校重点在德育、体育、综合实践等方面进行课程整合研究,以此为其他学科示范,努力破解课程整合这个难点。如实验一小以品德学科为突破口,围绕学会感恩、学会生活、珍爱生命等十个主题进行整合,统整《我们在成长》德育教材,与班队活动、学校活动、学科活动有机结合。又如梨洲小学以省教研重点课题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主线开展课程拓展与整合。
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统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拓展与整合的主要阵地,包括多学科知识交叉学习的整合和学科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整合。学科间的整合主要是综合实践与德育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突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体验模式和德育功能。学科与生活的整合主要是综合实践与区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班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整合,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获取直接经验的途径。
引入STEAM课程,探索“跨界”整合。我们引导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跨学科进行课程拓展与整合,推进项目学习,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和艺术整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如我们开发的《快乐科学》《神奇的光》等课程就体现了多学科跨界整合的特点。
四、夯实保障机制——深化课改的支点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来保障。我们在硬件和经费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支撑深化课改的推进。
1.厚实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既是深化课改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一方面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将育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编写基于余姚地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材。结合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发了两套义务教育段德育教材:《姚江情》(初中)和《姚江行》(小学),探索和构建基于余姚地方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浸润的德育教育体系。
2.提升教师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倾注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新教师的初始指导和目标引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的阶梯培养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的制定;开展规范、示范、名牌教研组评比,规范区域教研和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专题和项目研究等。
3.丰富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引领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目前相对成熟的评价改革有:小学低段全面推行“模块游考”;小学音体美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义务教育段期末质量数据采集分析;推行“等第”和“星级+特长”评价等。正在开展的评价专项研究有:基于现代技术和大数据的评价和改进;关于拓展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学生拓展课程过程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等。
回顾近两年的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余姚教育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拓展课程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热情持续高涨等。
毋庸讳言,深化课改也存在许多瓶颈和节点。如:习惯于执行的校长还缺少课程实施顶层设计的能力;习惯于拿来的教师还缺少课程开发的水平;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制约着深化课改的推进;课堂中理念与行动脱节、技术与应用脱节、教学与练习脫节等现象时有存在等。为此,我们将从“德育课程整合”“主题下的基础性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实施”“基于互联网的生本课堂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体艺课的分层走班”等方面入手,组织研究团队,确定实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做好探索性工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浙江省余姚市教研室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