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张 辉 通讯员 李建忠
吴文清的另类幸福
□ 本刊记者 张 辉 通讯员 李建忠
吴文清给自己准确定位,竭尽全力地将自己认准的“我能干什么”做好,并努力把别人也能做的事做得更好。
吴文清在劳模工作室做实验。孔庆涛 摄
3月21日,集团公司年度科技进步工作大会在京召开,本应该站在领奖台上接受荣誉和掌声的天津石化烯烃部副经理吴文清却出现在实验室里,在试管、量杯间享受另类幸福。由他牵头的“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成套技术开发”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徒弟韩国栋担当领奖重任。
这天上午,两种新型催化剂又如期成功收入囊中,进入下一个环节。
事在人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吴文清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生的发令枪。
西北汉子吴文清的职业生长期在大庆。那段物质贫乏但精神丰富的日子成为他人生最大的财富,每每低唱“我为祖国献石油”都会令他热血沸腾。
1993年,吴文清举家来到天津,参加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天津14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小乙烯”虽与日后他参与建设的百万吨“大乙烯”不可同日而语,却成为他实现报国梦的摇篮。
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运行、调整,吴文清亲历亲为。全部进口的设备和技术吃透不容易,外国专家传授的只是他想给你的内容,你想知道的多半无可奉告。高价买设备、买淘汰的技术,吴文清体会到被“卡住脖子”的那种痛。
时间进入1998年,国内已有五套规模相近的乙烯装置,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扩能降本求发展。而乙烯要扩能,下游聚乙烯装置的产能是瓶颈。彼时,西方发达国家石化工业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态生产技术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最佳方案,但技术引进费用高达400万美元。那种“舍我其谁、言不二价”的傲慢,再次深深刺痛了吴文清。
“我们自己干!把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技术国产化。”挑战将吴文清推向了风口浪尖。
开发聚乙烯冷凝技术,掌握聚合反应器的冷凝操作是关键,更有诸多新工况下的新问题亟待探索与试验,充分的评估与预案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那时,计算机尚属稀罕物,只能用最原始的计算办法。不同反应条件,各种组份浓度配比、温度、压力、密度、比热等物性参数的不同,一套数据算下来要三四个小时,甚至更多。
在这里,吴文清和他的团队凭纸笔算式在实验室与装置间架起一座桥梁。 而大庆精神则成为这个团队的魂,讲“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坚信“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
一年后,气相法冷凝技术呱呱落地。仅为计划投资的三四成,聚乙烯装置生产能力从原设计的6万吨/年跃升至12万吨/年,并具备扩大到18万吨/年的潜力。再接再厉,“小乙烯”也实现了从14万吨/年到20万吨/年的飞跃,进而催生了中国石化国内第一套30万吨/年气相法聚乙烯成套工艺包,不仅成功应用于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而且作为中国石化自有技术,在武汉、鄂尔多斯等地开花结果。
每当国际赛事上升国旗、奏国歌,吴文清总会心潮澎湃,无比自豪。这些年,吴文清在更广的范围内体会到这种自豪。
2015年12月,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成套技术开发”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出龙”。这是吴文清和他的团队历时近3年的心血结晶。如果说“气相法”打开了装置扩能的通道,那么,“气液法”则给新品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走高端技术路线,打造差异化品牌产品”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借助“气液法”技术,“小乙烯”在气相冷凝状态下使用国产共聚单体1-己烯生产POF专用树脂。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国外该产品在国内的垄断。“进口POF产品每吨22000元,我们的产品每吨12000元,企业盈利,用户降本,国人受益,一举多得。”这本利国利民的账算得吴文清心花怒放。
从此,国内聚烯烃名品的“基地”诞生了——TJZS-2650、2680聚乙烯产品使“小乙烯”成为国内首个成功生产高熔融指数的厂家;DFDA-9030、6010高档新产品,技术指标在国内独树一帜,成功替代进口产品;乙烯/丁烯/己烯三元共聚超低密度聚乙烯TJVL1210填补了国内空白……“小乙烯”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供应商,并实现新产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
吴文清崇拜像南海战机飞行员王伟那样的民族英雄,“我已不能返航,请你们继续前进”。吴文清说:“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好家才能好。什么是爱国,爱国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报效祖国。”
就在吴文清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时,命运之神在他的背后开了一枪,让他不得不慢下前行的脚步。他“伤”得很重,重得牵动了天津石化上下的心。
看着病床前忙得团团转的爱人,吴文清心里充满了感激。这个“傻”媳妇,认准了丈夫做的事情是对的,跟着他的这半辈子,就没说过一句拖后腿的话,默默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
躺在病床上的吴文清终于可以有大把的时间休息了,但他却那么的不甘心。曾经,他可以几十个小时坚守现场,装置不稳定绝不撤出阵地;他可以不眠不休查资料找依据,转天依然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岗位;他可以一天十几个来回跑现场,吃得香睡得好。如今那个铁人哪儿去了?
有人劝他,干了这些年也该吃老本,别再傻干了。想挣钱,随随便便一个点子,就比你现在的收入多了去了。
“天津石化给了我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有适合干事儿的土壤,我还有什么可求?”在他看来,所有的荣誉是对自己努力工作的肯定,自己获得的已经超乎想象,必须变成前行的动力,否则无以为报。
“感谢这次疾病给我及时提了个醒,不能只是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看风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战斗力。”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要放大有利的一面,吴文清的拙与痴把人生演绎得更加精彩。
这场大病让他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
乙烯合成生产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如今“气液法”已经成为瞄准国际先进,打破进口垄断的利器,他要研发更多的催化剂,为这把利器打造无坚不摧的利刃。
大病初愈,吴文清又恢复了从前的作息时间,只是脚步不再那么匆忙,实验台前一站要几个小时,必须爱惜腰和腿;手上烧蚀的裂纹会影响免疫力,因此还得加层胶皮手套;水杯中增添了滋补的汤剂,给自己增加战斗力。对他来讲,这就是善待自己。
旁人只看到吴文清在实验室里忙忙碌碌,却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那么多的技术储备:不同的催化剂仿佛他手中的“魔棒”,什么产品被进口产品垄断,他们就研发什么;客户有什么最新需要,他们不仅能够满足,还要引领高端市场。先是聚乙烯一枝独秀,又是聚丙烯成为后起之秀,“两聚”竞秀,迎来的是天津石化两聚新品的春光无限。
三十年干一行,只专注聚烯烃这一件事,“贪心”的吴文清实在不满足于此,他要的是满园春色。“开发高端产品和功能性产品,是企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他说,“我们要研发更多的高档催化剂,通过技术转让实现墙里开花墙外香,让国产替代变成国产超越。”
看到手下的小字辈快速成长,独当一面,吴文清备感欣慰。带队伍,培养新生力量,组织上交给的重任,他责无旁贷。
作为中国石化指定的聚乙烯开车专家,韩国栋表示,自己的人生高起点源自恩师吴文清。“他手把手地带起我们二十几个徒弟,重要的是把大庆精神植入我们的骨髓,注重实效的作风更是影响了我的工作和人生。”
吴文清为自己设置了一个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又在举手投足间给后来人树立了标杆。在诸多专业群里,他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不管对方是业内高手,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字辈,他只认理,不唯上,不隐藏,答疑解惑;指点、引导;探讨、分析。有人称其为严师,有人将其比作慈父。而吴文清却真诚地说:我们彼此亦师亦友。
“您既有主管业务,又是院企合作项目牵头人,还要进行科研开发,难道是老天厚爱,每天多给你几小时?”有人问。
“我没有主副业之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见缝插针。只要想做,时间总能挤出来。年轻人能做的事情,我就放手,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理解,工匠精神就是不仅要对自己分内的工作精益求精,还要在好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这是小到企业,大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吴文清坦言,现在的社会需要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只有少几分功利,少几分浮躁,才有利于年轻人成长。
“择一事,终一生。我们就是在您的带领下,终己一生干好聚烯烃这件事,为国家留下一点东西。”圈里的一位粉丝把这句评价送给吴文清。
吴文清觉得,这个评价很对心思,一个人就是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我能干什么”,认准之后,“别人能做的我还要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