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运动参与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7-07-07 01:22邹克宁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余被动内化

邹克宁

(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被动运动参与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实验研究

邹克宁

(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通过实验考察了被动运动参与下学生运动动机的变化结果。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了460名(排除具有体育行为个体)本科生(两种性别)参与者,以他们接受或者不接受强制运动干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参与者接受强制运动干预,实行一周三次的中等运动量夜跑。得出:接受强制运动干预的参与者的运动动机类型结构与控制组相同;但接受强制运动干预的参与者的运动动机内化发生显著变化。因此,该研究并不支持学生被动运动参与会改善学生体育运动动机这一论断。

被动运动参与;强制运动干预;运动动机;大学生;自我决定理论;课余运动动机量表

运动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参与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而大学生课余体育运动动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很多高校试图通过扩大体育活动参与面来改善学生的课余体育运动意识与行为,然而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有些学生却表现出了强烈疏远体育活动的意向,结果造成了这些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被动运动参与在本研究中是指学校强迫没有课余体育运动行为的学生参与某一指定的体育运动项目。这里的课余体育运动行为参考体育人口的评判标准,定义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或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中等强度以上。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Deci&Ryan,1985)。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排列。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在动机由外部到内部的内化过程中,会经历外部调节、摄入调节、鉴别调节、整合调节四个阶段,最终达到内部调节。动机的内化由外向内会经历归属感和能力感的获得过程,该过程的支持会促进内化,并能够产生摄入价值或鉴别价值。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可以对学生在被动运动参与情况下动机的变化过程进行以下假设推论:(1)由于学生在运动中的自主感、归属感、能力感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动机内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受到个体心理需要差异的影响。因此,在学生被动参与某一规定运动项目后,其归属感和能力感能否得到满足是不确定的,所以,被动运动参与对于整体学生动机内化正向作用应当很小或没有。(2)由于学生是被动运动参与,其自主性受到限制,学生在运动中缺乏自主的支持会导致学生的运动动机内化进程最终停止在摄入调节或鉴别调节。因此研究采用无关样本实验方法检验大学生被动运动参与对其运动动机内化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采用单因素无关样本设计。无关样本自变量为是否参加夜跑:实验组参与者接受参加夜跑行为,而控制组没有。因此无关样本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参加夜跑、未参加夜跑)。因变量是两周后参与者的课余运动动机类型(内部动机、鉴别调节、外部调节、缺乏动机)。共有460名参与者,通过随机方法将参与者分配到接受夜跑行为和不接受夜跑行为两种条件下各230名。参与者中有115名女性,其中60名女性被分配在接受夜跑行为组。参与者年龄为18~21岁,平均年龄为19.6岁。所有参与者均是通过完全随机抽样方法从湖北工业大学大二学生中抽出。在抽取学生过程中排除掉那些经询问后有课余体育运动行为的学生。

1.1 量表制作与发放

《课余运动动机量表》改编自《运动情景动机量表》(Guay,Vallera & Blanchard 2000),主要将原量表题目中的“该项目”改为“课余体育运动”。该量表由16个条目构成,分为4个维度。采用5点评分,从1=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均单独记分,分数越高表明该动机越强。 对16个条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98,Bartlett’s球星检验的X2=2 432.514,df=119,p<0.05达到显著水平。提取后的因素共有4个,分别是内部动机、鉴别调节、外部调节、缺乏动机。4个因素的 解释变量分别为20.154%、22.361%、19.247%、17.391%,累计的解释变异量为79.153。抽取的5个因素代表了量表的5个维度,且各条目的因素与原量表的结构符合。以上因素分析的结果均反映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74、0.795、0.714、0.763,4个分量表的α系数均在0.70以上,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好,因此,量表的信度较好。

以湖北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测量对象,共发放460份问卷,实际回收4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46份,其中实验组为228份,对照组为218份,有效率为96.95%。

1.2 实验程序

参加夜跑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一周(周一、周三、周五)晚上8∶30点分别接受课余运动动机量表测试。之后一周(周一、周三、周五)参加夜跑组的学生每天晚上8点钟由教练带领集体进行练习。每次为5 000m,时间为30min。每次夜跑结束后,使用课余运动动机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测量,前后共计测量6次。测量结果以平均值中得分最高条目认定为该名学生的动机类别。

1.3 实验检验力评估与样本量选择

由于之前从理论上推断,被动运动参与对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效应量较小或没有。为更准确地测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在实验检验力评估时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量定为低效应d=0.2。另外,实验采用X2检验,设定p值=0.05;Power(1-βerr prob)=0.95;DF=3,使用G*power软件对该实验需要的样本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效应量为0.2时,共需要430名以上的实验参与者,在使用X2检验时,实验检验力才能达到0.8以上。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被动运动参与的学生中(排除有课余体育行为的学生)对于夜跑的心理动机为缺乏动机的占到一半以上,而鉴别调节仅占到很小一部分。采用0.05的α水平,以是否参加夜跑为自变量,利用X2检验对前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在统计上未达到显著水平X2(2)=0.452,p=0.781,表明两种条件下参与者的运动动机水平构成一致。因此,在实验组接受夜跑干预前,两组参与者的运动动机水平构成相同。

表1 夜跑对运动动机影响列联表

表2 卡方检验

值df渐进Sig.(双侧)Pearson卡方2.826a20.243似然比2.84320.241线性和线性组合2.50510.113有效案例中的N446

由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内部动机均为0,因此列联表中没有内部动机的数据,进而df=2。采用0.05的α水平。利用X2检验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夜跑组与控制组在不同运动动机水平(内部动机、鉴别调节、外部调节、缺乏动机)无显著差异,X2(2)=2.826,p=0.243。

实验结果与研究假设基本一致:被强制要求参加夜跑的参与者与那些没有参加夜跑的参与者,在3次夜跑后的运动动机人员构成相同。前测数据表明,在实验前,这两组参与者的运动动机水平构成并无差异,这就有理由认为实验条件下的随机化分配是成功的。

由于在实验前预见到被动运动参与对学生的运动动机影响效应量较低,通过增加样本量在实验检验力达到0.8的情况下,仍未能检测出被动运动参与对学生运动动机变化的影响。因此,对该结果的解释应当是强制运动参与3次夜跑行为无法影响学生(无课余体育行为的学生)的运动动机。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强制夜跑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运动动机,但由于每个人的心理需要在强制运动中的满足并不一致(如夜跑的运动负荷对有些人是容易的,而有些人是困难的,这种差异对其能力感的影响是不同的)会导致学生的运动动机发展方向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在内部抵消了强制夜跑的方向性作用。

为了验证上述可能,本研究对问卷进行了如下处理:根据问卷的前测与后测数据求差值。在问卷中运动动机从左至右依次是缺乏动机、外部调节、鉴别调节、内在动机,则他们前测后测的差值分别是3种类型:正内化(动机类型升高如从缺乏动机到鉴别调节或到外部调节)、反内化(动机类型降低如从外部调节到缺乏动机)、不变(见表3)。

表3 夜跑对运动动机内化影响

动机内化不变正内化反内化合计有无夜跑无夜跑1971417228夜跑1434236221合计3405653449

表4 卡方检验

值df渐进Sig.(双侧)Pearson卡方 29.286a20.000似然比30.12020.000线性和线性组合22.36410.000有效案例中的N449

采用0.05的α水平。利用X2检验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夜跑组与控制组在不同动机内化水平(不变、正内化、反内化)显著不同,X2(2)=29.286.p=0.000(见表4)。

实验结果证明之前的假设:被动运动参与对学生(排除有课余体育行为的学生)的动机内化产生一定影响,但内化方向并不一致。随机分配参与者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这样减少了参与者一开始就存在内化程度倾向差异的可能性。对此结果的解释应当是,学生在被动运动参与中其能力感和归属感的满足程度因人而异,如果学生的两种感觉得到满足,其运动动机就会向正内化方向发展,如果两种感觉都不能满足,则其运动动机就会向反内化方向发展。一种满足另一种不满足则会保持不变。结合表1 所呈现的内容:没有学生达到内化动机的水平。可以为假设2提供进一步证明:由于学生是被动运动参与,其自主性受到限制,学生在运动中缺乏自主的支持会导致学生的运动动机内化进程最终会停止在摄入调节或鉴别调节。

3 结论与建议

学生(非体育行为学生)在被动运动参与中,其运动动机会发生变化,但由于受个人心理需要差异以及能力差异的影响,其动机内化发生的方向是不明确的,即可能向动机内化正向发展也可能向内化反向发展。由于这种内部的相互抵消使得期望通过强制学生参与运动来提高整体学生的运动动机是徒劳的。此外,由于学生是被动运动参与,其自主性受到限制,学生在运动中缺乏自主的支持,也就导致学生的运动动机内化进程最多停留在鉴别调节阶段而无法达到动机内化。接下来研究应重点考虑在被动运动参与下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感、归属感、能力感)的变化,进而研究通过干预措施使被动运动参与学生的动机向正内化发展。此外,本研究的强制运动干预仅为3次,探究长时间的强制运动干预对运动动机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1] 薛峰.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46-47.

[2] 丁维维,毛志雄.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84-85.

[3] 蔡赓,季浏,苏坚贞.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体育运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4):844-846.

[4] 蔡赓,季浏,汪晓赞.竞争性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67-71.

[5] 张力为.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4-37.

Influence of Passive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Sports Mo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ZOU Kening

(Sports Training Dept., Wuhan Ins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430079, China)

Experiment has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sports motiv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passively take sports exercises. 460 undergraduates were chosen for the experiment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willing or unwilling to have the sports intervention. They had night running three times every week. The framework of the sports motivation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s the same whil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sports motivation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hus, the research result doen’t support the proposition that passive sports participation can improve their sports motivation.

passive participation of sport; sports intervention; sports motiv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elf-decision theory;spare-time sports motivation scale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6D085)。

邹克宁(1957-),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4.82

A

1672-268X(2017)03-0069-03

2017-05-06)

猜你喜欢
课余被动内化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蔓延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