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玲,陈婉萍,陈美君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延续性护理对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朱宝玲1,陈婉萍1,陈美君2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6个月的生存质量、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情绪功能、精神健康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总体健康、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提高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延续性护理;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生存质量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高龄老人容易出现骨骼病变,尤其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最为多见,对于这两种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法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关节置换病变的关节,重建关节功能的一种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大多于术后2周出院,其术后康复过程漫长,一般为6~12个月[1],有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6个月内,常存在功能锻炼不足、社会功能缺失、居家安全隐患、缺乏自我照护知识等问题。出院后的护理是否及时、合理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本研究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为对象,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70~88岁,平均(76.9±3.5)岁;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头坏死8例,髋关节疾病6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4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骨质疏松4例,贫血2例。观察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70~89岁,平均(76.3±3.2)岁;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7例,髋关节疾病5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7例,骨质疏松3例,贫血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和病情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a)年龄≥70岁;b)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与研究人员进行有效沟通;d)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a)合并其他严重疾病;b)严重精神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出院时给予健康教育a)用药护理:包括降血压、血糖,抗骨质疏松及补血等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b)日常生活指导:卧、坐、立位转换动作。c)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行踝关节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d)出院健康教育:详细说明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法,告之患者拐杖和助行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同时留下医护人员联系方式,有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交代患者出院后第1、6个月门诊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a)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主要有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2名专科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均受过专业化培训,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专业康复知识及相关技能。出院前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措施,同时负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督促康复计划的落实情况及出院后的随访等。b)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及疾病情况,将每次随访的结果及时录入档案。c)电话随访:出院第1个月,每周电话随访1次。出院第2~3个月,每2周电话随访1次。出院第4~6个月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状态、用药及饮食情况,康复训练的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提高患者康复的自信心。d)家庭随访:出院6个月内每月家庭随访1次。面对面的全面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主要包括患肢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对患者不理解的方面给予现场指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护理措施。
1.3 评价指标
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第1、6个月的生存质量,出院6个月内患者的出现并发症情况。a)生存质量:采用 SF-36 量表[2]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8 个方面的内容,每项内容分数均为 0 ~ 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b)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等[3]。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得分比较
根据量表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情绪功能、精神健康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总体健康、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得分比较±s) 分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统计出院6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81,P<0. 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延续性护理由美国老年协会提出,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经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性随访和指导[4]。本研究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是相同的,出院后对照组主要是依据医护人员的出院指导进行康复训练,而观察组的延续性护理体现在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增加康复效果。
3.1 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后肢体的功能状况,而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于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又取决于健康指导及患者的依从性[5]。延续性护理干预通过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的方式对高龄患者的依从性进行监督,同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方案及时调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情绪功能、精神健康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总体健康、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均高于对照组,这个研究结果与徐蕴芳等[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延续性护理有利于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3.2 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减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6个月内,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为3.22%、12.5% ,这说明患者出院后得不到正确的康复指导,会导致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而且会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与张然等[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是有效可行的,它能使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得到专业康复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徐蕴芳,周宜芳.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延续性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7):50-52.
[2] 薛 芳.协同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4,18(4): 124-127.
[3] 苏 琴.系统护理措施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 50-52.
[4] 程海静,孟伟康,窦 靖.延续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症髋关节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6,44(3): 381-384.
[5] 张 然,李春敏.延伸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10): 1713-1716.
本文编辑:王 霞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XJ1422B)
朱宝玲,女,助教、护师,从事外科及急救护理教学工作
R473.6
B
1671-0126(2017)03-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