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国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建立在深度理解文本基础上的。笔者从以下路径促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设置疑问,唤醒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应尽量减少肤浅的、印证标准答案式的提问。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是写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躲开了他。笔者讲完这个结局后,提问:“假若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能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呢?你能以《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于勒发财以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及菲利普夫妇见钱眼开的情景吗?”在这样的设疑中,学生可以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
二、启发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它使得各种物象和场景活跃于人的脑海并进行适当的勾连和组合,以呈现出新的内容。
在教学散文《春》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谈谈春天到来时大自然中的变化,然后在配乐范读课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的朗读在脑子里想象一幅幅的画面,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很快,他们就描绘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活动五幅春景图。最后让学生想象娃娃、小姑娘、青年的特点,对结尾三个比喻句进行分析,春天柔美、清新、有活力的特點就出来了。整堂课学生始终融合在春天的意境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开展实践,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只有通过自我展示等实践活动才能发展、巩固和完善。
笔者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多个表演小组,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皇帝、老大臣、内臣、骗子、群众、小孩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台词,自己找感觉,自己设计动作,自己制作道具。在精心的准备之后,上课时由各小组依次表演。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骗子如何给皇帝穿衣服,皇帝如何扭着腰照镜子,内臣如何在后边拖着并不存在的衣裙等情节表演得惟妙惟肖。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较传统做法而言,费时费力,但它把创新的空间留给了学生,使其充分张扬了个性,施展了创新才能。
笔者还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办墙报、小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演说竞赛,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创办文学社团等增强学生创造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作者单位:广水市十里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