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青
提高小学生键盘输入能力是一项始于2014年的研究。通过开展键盘输入比赛,一些学生渐渐展现出非凡的实力,成绩愈加出色。他们自己总结出键盘键位分布规律,并根据自身特点(手掌大小、手指长短、双臂的灵活程度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指法”。与传统指法相比,这些“指法”更加贴合学生认知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笔者记录这些优秀指法,总结其中的共同点,优化细节,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可用于推广的“指法”。
一、巧用图形记键位
在比赛初期,有一些学生在完成信息课任务之后,手指一直在键盘上摸索。细问之下,学生是在加深对字母位置的记忆。由于比赛要求是按照字母表的顺序依次输入英文字母,學生便按照顺序,将这些字母用“连线”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并且发现其中规律:EFGHIJKLMN在键盘上基本呈一线排列;UVW呈三角形排列;RST和XYZ的排列方式非常相近……于是,根据这些记忆的规律,笔者以图形化为先导,分段记忆为主体,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记忆键盘上的字母位置。
二、“因人制宜”用手指
完整的键盘输入指法有着明确的手指分工。除大拇指外,其余八指均有严格的活动区域。但在对学生输入过程的观察中,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操作键盘均是右手食指单指操作。随着比赛的开展,部分学生开始使用多指进行输入。进一步观察,有70%以上学生使用6根手指进行输入,即双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书本上要求的小拇指只有30%学生使用,并且使用小拇指的这些学生给小拇指分配的任务仅有1~2个按键,远远少于书本上的标准任务。
笔者调查了50多名学生,回答近乎一致:“老师,我的小拇指太短了,够不到按键;小拇指几乎没有力气,按不下按键。”借体育老师测量身体素质的契机,笔者测量了一下小拇指长度,成年教师的小拇指长度在6~7厘米。学生由于年级关系,在开设键盘输入课程的三年级,学生的小拇指一般在3~4厘米。学生想要使用小拇指碰触到书本上要求的QAZ按键需要将手指完全张开,甚至有些学生还需要用上一些力气。此外,详细分析成年人在使用键盘时的指法,发现尽管成人的小拇指长度足够长,但是对小拇指的使用也仅仅是用于一部分功能键。在强行改变指法一段时间后,成人自身的键盘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也直线下降。如果强行让学生使用规范指法,将对学生的成绩造成直观的影响。如果成绩下降明显,学生仍然倾向于使用原始的单指输入方法,根本不能起到键盘教学的意义。对此,教师应省略小拇指的使用,引导学生形成手指分工的意识。将大部分输入任务分配给6根手指,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多指输入带来的提升,引导学生探寻自己的“指法”。
三、“万能指法”初实现
将输入任务分配给6根手指只是初步完成多指输入的引入,如何让学生完成多指输入的自然过渡,使多指输入常态化,借用比赛教学,我们悄然推出“万能指法”。
在比赛还未开始时,提前做好准备,将手指放在ABCD上,使用4根手指;依次输入ABCD后,手型不变,根据手指在键盘上的感觉,向上平移一行,手指自然盖住EFG;右手自然张开,向后平移一个按键。此时,食指和无名指自然形成“V”型,并且能快速找到HI两颗按键。在大量的比赛和输入实践中,I按键是学生最难发现的按键。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定位I的位置;JKLMN的位置比较简单,JKL在上排,MN在下排。在输入的时候,有意强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要求学生按照食指、中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落下的方式,像舞蹈动作一样在键盘上完成5个字母的输入。学生在键盘上尝试输入时,虽然表示比较难,但依然充满欢笑:键盘上还能跳舞。尽管操作很难,但学生熟练之后效果令人满意。OPQ在字母区第一排的头尾,在按Q时,使用左手的无名指,这样既可以快速输入字符,还可以空出左手食指为接下来的RST做基本定位;正常放置的情况下,左手食指应当在字母R的附近,稍微伸出就能碰触到R键,并且R、T靠在一起,S交给左手的中指;UVW呈三角形,学生通过图形,只需记住一颗按键即可。XZY中Y的位置比较分散,但右手长时间不用,可以在之前的输入过程中先行寻找Y 的位置。
整套指法讲解并不是放在一节课完成,而是拆开成2课时。讲解的同时给学生留足时间尝试和实践。此外,还在比赛软件中,一边朗诵口诀加强学生记忆,一边进行比赛测试的演示,得到的成绩令全体学生惊异,远远超出学生目前的普遍水平,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当“指法”在学生之间相互传播,学生渐渐熟练掌握之后,学生不仅在比赛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多指输入,而且在文字输入练习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使用多根手指。学生输入技能越熟练,信息课的教学也越宽泛。教师不必再担心过重的输入负担造成时间流失,也无需为了接近学生的输入水平将必须输入的内容简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