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排球垫球辅助练习器材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一文的思考

2017-07-05 09:28王孝领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原文中垫球排球

王孝领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77400)

对《排球垫球辅助练习器材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一文的思考

王孝领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77400)

山东王孝领

笔者阅读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6年第12期王晓东、赵卫新两位老师的《排球垫球辅助练习器材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后,对文中的许多做法表示认同,但也存在几点不同认识,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两位作者及各位同仁一起交流探讨、共同商榷。

一、原文对教材的重难点表述不够准确

通读原文笔者认为原文中教师将垫球技术重点定位于“垫球时上臂抬高至平与垫球部位准确,难点确立为垫球时上下肢协调配合。”笔者认为表述是不够准确的。原文中提到“正面下手双手垫球的动作方法是正对来球,成预备姿势。垫球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并拢,两拇指平行,两小臂尽量靠近。垫球时,用两脚蹬地,两臂稍微内收,利用伸膝、提腰、含胸、提肩、压腕的全身协调动作迎来球,将球准确地垫击在前臂的击球部位上。击球瞬间,两臂要保持平稳,身体重心向抬臂方向移动伴送球击出。要点是夹臂、提肩、压腕、垫球部位准确、上下肢协调用力等。初学垫球时都先以学习自抛自垫为主,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先建立一个正确的垫球技术概念,明确垫球的动作要领与作用,初步学会“插、夹、提”的动作方法,增强学生的排球意识,发展学生垫球技术的运用能力。”故而原文作者根据教学中“垫球时屈肘、击球部位不准确、手臂垫球时高低不平等错误动作”而设计了排球垫球辅助练习器材的初衷无疑是值得令人称赞的。

所以就原文而言,教材的重难点是否应表述为“重点是初步体会到垫球时夹臂、提肩、压腕与垫球部位的准确,难点为垫球时上下肢协调配合”更为恰当呢。在进行教学前,要充分理解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抓住教学的根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原文忽视肌肉感知能力对排球垫球学习的影响

原文中的垫球都是隔着“垫球辅助练习器材”完成的,学生只是隔着木板完成垫球的动作,手臂却始终没有触到球,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触球瞬间“压弹”用力感觉,无法明确击球部位,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更好地体验和掌握排球自抛自垫技术”也就无从谈起了。

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连锁的过程。肌肉感知能力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过程,强调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要注重肌肉的感知过程,充分发挥肌肉感知觉的技能作用,再通过反复的练习体验,才能有效地加速排球垫球技能的形成。原文离开肌肉的感知能力,进行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原文忽视排球垫球的运动特性及安全问题

原文中穿戴“垫球辅助练习器材”的情况下完成的练习,两臂始终被绑在一起,不能分开,肘关节也不能弯曲。众所周知,垫球时要判断、取位,两手瞬间相握和分解,而两手臂绑定移动和垫球,限制移动的速度,动作不协调,给练习技术带来不良的后果。原文虽多次强调避免练习者之间“发生身体冲撞造成身体损伤”,却没有考虑到双臂绑定移动影响身体平衡感,以及移动中出现身体不协调等因素而导致摔倒造成的意外伤害,而这种伤害更可怕。

排球作为一项开放式的运动项目,有其特殊的运动特性。垫球是排球基本技术之一,要求练习者准确判断、取位,快速移动完成动作。而原文中多次提示“防止练习者为了追求快速移动”,这与排球垫球的运动特性不符,破坏排球垫球技术环节的完整性,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技术动作。在技能教学时,如果脱离其的实际应用领域,忽视了技能在具体运动情境中的运用和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只能事倍功半。

四、“辅助练习器材”制作工序复杂,使用不方便

从原文“辅助练习器材”使用过程来看,笔者认为学生穿戴“辅助练习器材”时较为复杂,不利于提高练习的效率。也违背了制作“辅助练习器材”,简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

类似纠正“垫球时屈肘、击球部位不准确、手臂垫球时高低不平等错误动作”的器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杂志上刊登过不少简单高效的方法。如在护腕上画(贴)上符号标记,并转到桡骨内侧,清晰地指出垫球部位,将“腕上10cm左右的小臂桡骨内侧所构成的平面击球”动作要点显性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解决击球部位不准确,手臂垫球高低不平的错误;把护腕移到肘关节处,限制肘关节的灵活性,就能有效地解决垫球屈肘的错误动作。

猜你喜欢
原文中垫球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排球垫球熟练度的方法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排球正面双手自垫球教案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垫球启蒙
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争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