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健
【摘 要】文章通过探讨和分析RFID技术及目前国内图书馆门禁智能化的情况,构架基于微信小程序和RFID的图书馆智能化实现。同时,基于目前前沿热点技术,探讨下一阶段的智慧化图书馆建设。
【关键词】RFID;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智慧化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0-0075-03
0 引言
当前,无人超市已经诞生。从无人超市的技术应用中笔者看到,图书馆智慧化的一个很棒的探索。无人超市涉及的基于RFID的物品——门禁系统,结合摄像技术、红外技术,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行为分析。这是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案例之一。本文结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图书馆的特点,探讨应用RFID技术并利用微信小程序联通图书馆公众号,结合二维码扫描的门禁准入,实现现阶段图书馆智慧化目标的可能。
1 RFID技术应用是大势所趋
1.1 传统借还书机的不足
传统的借还书机是配合相应的图书的。传统的图书借阅,是以磁条加条码的形式。当遇到条码的刷错、消磁动作的失误等,都会导致图书借出问题。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图书馆自助借还机为例,该馆自助借还机的结构是“V”形,即设计成翻开的书本的结构。但因为自助借还机操作界面的平面大小的局限,以及红外扫描区域的局限,导致该馆这类型的自助借还机必须对操作的图书有严格的大小、摆放位置、条码位置的要求。但现如今图书的样式多种多样,如美术类图书有8开、4开的大小。同时,该馆图书的条码在加工时,规定需在书名页。例如,摄影、建筑类图书封面之下有很多图画,书名页并不能直接翻到。而台版、线装书,很多是封底成封面,封面为封底,这导致贴条码的书名页也在后面。因此,很多读者在用自助借还机借书,成功刷到条码,提示借阅成功,但未成功消磁,导致每天都会有好多起门禁报警情况。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图书馆花费大量的人工进行引导和教育,但效果不好。这就违背了当初引进自助借还机提高借阅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初衷。
1.2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
虽然RFID芯片的成本略高,但这2年高频及超高频的芯片成本已经降至0.5元。现在图书馆界都在探讨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RFID对图书信息的录入和改写是大数据可以在图书馆应用并提供服务的基础,是传统纸质图书知识挖掘和个性推送的数据基础。不像无人超市的物品是一次性的,图书的RFID标签是重复利用的。
同時,各大图书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有选择地对部分馆藏进行RFID改造,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方式。
作者通过百度“图书馆RFID项目招标”共出现76页、58 400条内容,共统计出235所图书馆,包容各大高校中小学图书馆104所,省、市、区、县公共图书馆131所,其中县级图书馆就有16所。这些图书馆分布在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几乎所有省份,而且数据还不包含未公开招标的一些私立院校、单位以及早期实施RFID项目的重点高校图书馆。
可以说,全国图书馆对于发展RFID存在普遍共识,认为RFID是改善或者改变传统借还及图书典藏的一种好的方式[1]。
虽然目前存在利用自助借还机借阅导致的门禁防盗的问题[2],但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在尝试创新,以改善这方面的问题[3]。因此,笔者对RFID技术的进步非常有信心,而且2018年2月关于物联网的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也将发布。这对这项技术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结合微信小程序的图书馆门禁系统
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以无门禁或刷卡进入为主。而高校图书馆几乎都是一卡通刷卡入馆。这是结合传统校园一卡通、城市一卡通的产物。
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近几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普及,一卡通除了图书馆门禁、考勤及电梯使用,几乎在其他涉及消费的方式上都很少有学生使用一卡通。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食堂超市已陆续接入支持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刷卡机。必须承认,商业行为总是比我们更快地适应技术的进步并更有勇气和及时应用到这些技术。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很多学生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少地使用到一卡通。一卡通丢失、弃用、不补办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而二维码的利用却是越来越普遍。因此,笔者认为图书馆需要在移动二维码的方式上实现突破。将图书馆门禁的进入方式改造成扫描式。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应用就是微信小程序。目前,各大图书馆都拥有了自身的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小程序出来前,很多图书馆需要丰富公众号的服务内容及与馆藏端口连接,以便对公众号进行深度开发,如福建省图书馆。而微信小程序目前很好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该系统将图书馆的读者库、馆藏、数字资源等连接起来(如图1所示)。
虽然李玉霞等人在《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掌上图书馆门禁系统》一文中提出类似的方法,但她们是通过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生成图书馆的门禁二维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生成的二维码只适用于图书馆的门禁,并不能用在校园生活的其他方面。而且,它们需要另外开发APP并且推广它们的APP,还要让这款APP达到一定的用户黏性。而笔者倾向于利用读者自身的二维码,因为微信目前在国内用户黏性排名第一,在使用上图书馆根本不需要推广APP,只需针对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而且,基于个人用户的微信二维码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初期,读者关注图书馆公众号并完善个人身份信息。图书馆将微信读者数据与学校、办证公民信息进行匹配。
读者打开微信个人账号二维码页面,通过门禁的红外扫描端。匹配读者库,进入图书馆。对于公共图书馆,这项改变较为困难。因为这涉及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公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共图书馆不设门禁入口只设防盗警报出口的原因。
3 流通业务的变化
利用二维码微信账户作为读者的一卡通,将对图书馆的流通业务造成一定的改变。
3.1 自助借还机
很多图书馆在上马RFID项目的一个考量就是自助借还,节省人力成本,使图书馆服务更多样化[4]。
自助借还机目前以刷卡方式借书。在自助借还机上,同样需要改造成扫描式。高校图书馆在迎合读者的移动生活习惯上可以做得更到位。
这里涉及读者微信账户—读者库—自助终端—图书馆管理系统,其中读者微信账户与后者必须设立相应秘钥,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的转账秘钥方式。这有利于保护读者账户安全。自助借还机读取的读者数据必须来自图书馆读者库。读者扫描自身的二维码与读者库匹配建立“防火墙”。
3.2 传统借还
结合RFID技术,传统的条码扫描借还书将被取代,但原先的扫描器依旧可以用来扫描二维码。读者手持手机打开个人微信账户感应扫描器。这种使用方式已经很普遍,各大商场超市已经为我们培养了用户的这种习惯。
3.3 读者违章处理
目前,高校读者处理图书超期、污损、丢失等方式的赔偿是通过现金、一卡通支付,而结合微信小程序,读者在处理图书超期的方式就非常方便。
读者有相关财产行为,可以直接从读者的微信账户划拨。图书馆管理系统生成读者欠款,微信公众号读取图书馆管理系统,通过小程序跳出罚款请求页面,读者进行支付。支付成功反馈,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动消除账号异常。因此,笔者呼吁各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者,借鉴各大商场、卖场的软件,既能对商品(图书馆就是图书)进行操作,又可以接入第三方支付,实现实时反馈。
4 更智慧的图书馆
上文中笔者之所以通过微信而不是支付宝来探讨图书馆智慧化的实现,主要因为微信公众号在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上更有优势。目前,各大图书馆的读者通过公众号,几乎可以实现对馆藏各类数字资源的访问和获取。
因此,基于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系统和微信公众号及读者移动生活习惯的有机结合,更智慧、更个性化的图书馆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
马云的“无人超市”,以及更早之前“亚马逊”“沃尔玛”的尝试为我们展现了智慧化的路径。其中,“亚马逊”的“侦测物体互动和移动”(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和“物品从置物设备上的转移”(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专利,以及通过摄像技术及配套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于人物动作的追踪。这正是实现更智慧化的图书馆的好方法。
4.1 基于攝像技术的门禁准入和防盗技术
4.1.1 门禁准入
目前,各大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图书馆评估数据指标中,关于图书馆读者访问量的数据,其中就包括图书馆到馆人数/人次。正常的数据来源都是基于门禁的刷卡流水及极少部分的外来访客。
但在各大高校图书馆遇到的情况是很多读者一人次的刷卡会同时进入多个人次。设置门禁会有保护程序,持续的人走过,并不会关闭闸门。
正如马云“无人超市”的门禁,在入口门禁上安装摄像头识别用户信息。摄像头捕捉读者入馆的动作,若识别到多人的动作,则警告并语音提醒。这就从源头和技术上解决图书馆的访客数据的真实性。
4.1.2 防盗技术
现阶段,无源RFID芯片存在的问题是芯片容易受到人体及金属、稀薄材料等方面的影响而无法读取,从而使防盗功能无法正常实现。国内知名的RFID提供商盛世龙图,建议利用EM+RFID结合的方式防盗[6]。
这就面临着成本的问题,而且是持续性的成本。图书馆旧书的RFID加工可以不用加磁条,但每季的新书必须同时进行两项标签的加工,这个成本是持续性的。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利用摄像技术及书架传感器的人物行为追踪。这些设备的接入是一次性的。
4.2 无人图书馆
通过上文的描述,笔者认为,图书馆的门禁配合RFID及人物行为追踪、书架感应器,可以实现对自助借还、人工借还方式的淘汰。
读者在进馆时扫描个人二维码进入门禁,人物行为追踪其个人行为,并匹配读者库。当读者拿书时,书架感应器识别,反馈给图书馆服务器。读者将要借的图书带出图书馆门禁出口时,RFID阅读器感应带出的图书,自动进行借书操作。读者可通过图书馆公众号中的“我的图书馆”实现对借出图书的查看。
4.3 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不论是进行图书的RFID加工,还是对各项技术的升级,都是为了实现更好、更有效的读者服务。因此,图书馆应结合RFID的馆内图书定位,利用摄像技术对人物进行行为追踪,分析读者的阅读区域习惯,同时通过大数据的读者借阅分析,利用图书馆的自媒体,实现自动化、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推送。
5 结语
本文的前3节是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及用户习惯进行的可行性探讨。由于笔者非技术出身,其中涉及的对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开发及数字资源提供产商的版权要求、图书馆各个程序接口的提供商之间的各项问题没有详细地阐述。
本文第4节则是基于目前还在进行中的各项技术应用的设想,其中涉及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隐私。通过摄像技术的人物追踪、人脸识别动作分析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的行为,这有可能会是阻碍这项技术应用的最大的因素。
参 考 文 献
[1]黄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内容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51-55.
[2]叶莉.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实例及障碍分析——以武汉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8(10):71-73.
[3]江波.移动图书馆架构下RFID的应用创新——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RFID项目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5
(4):106-109.
[4]王展妮,张国亮.高校RFID图书馆通用化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3):36-41.
[责任编辑:钟声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