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满银
【摘要】当前,增强高校群体档案意识、加强档案工作、利用档案推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日益成为摆在高校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首先简要分析“高校文化”的含义,然后探讨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提出丰富馆藏,积累档案文化资源,开发馆藏资源,重视编研工作,多措并举,适度开放部分档案等,实现档案推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条件保障。
【关键词】档案视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根”或“核”的那一部分。” 可以说,档案是人类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脉得以传承创新的基础。高校是一个缩微的社会,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的校风校貌、办学思想等,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更是高校的一笔宝贵文化资产。那么,如何认识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实现档案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需要哪些条件保障?笔者首先从“高校文化”的含义说起。
一、“高校文化”的含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高校文化,我们先来看看“历史文化”一词的含义,“凡是人类所创作的一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正确或者错误的感知,科学(包括伪科学)、技术、理论(包括谬论)、礼仪制度、婚姻家庭、文化教育、语言文字、衣食住行、民俗风情等,都属于历史文化现象。”可见,“历史文化”一词的含义十分丰富,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由此引申开来,根据文化的形态和结构,高校文化可分為:1.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园建筑、校园文化地标、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等,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2.制度文化。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维持高校有序运转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3.行为文化,它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与交流、科学研究、学习生活、文娱活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4.精神文化。也叫“观念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鲜明个性,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学风、校风、教师职业认同感、归属感等。如果说文化是高校的灵魂,那么精神文化就是高校文化之魂。
二、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人比喻说:“档案恰似一个无形的纽带,将人类的昨天、今天、明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某一社会群体档案的消失,就意味着其文化的灭亡。”高校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它是高校“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保持其文脉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的重要基础和有效载体。
(一)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产物。从长远看,高校的成功办学,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档案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高校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各高校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形象意识等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建设的天平倾向文化建设,提出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这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内设机构的调整、重组,人员的流动,人才培养、引进等各项工作机制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是数量庞大、门类众多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会因其价值性而转化为档案,成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一句话,高校的任何能提上领导日程的工作、活动,都需要文件来推动,所以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文件材料,而随着相应工作、活动的结束,这些文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将会成为档案。
(二)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依据。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具有一定的甚至深厚的基础和源泉——种类丰富且价值较高的档案。“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就高校而言,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高校历史文化积累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依据。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高校文化的传承创新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比如,每年一届的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月、“6.9国际档案日”、美食节等活动,都会留下文字、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恰似源头活水,为后来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依据,使高校少走弯路,早出成果,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文化。反之,如果我们不重视档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不重视档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就无从谈起。比如,某高校刚转型升格,正需要大力宣传,吸引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于是决定制作宣传片和成立校史馆,但是当工作人员到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时,最能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大事记、组织沿革、有价值的校园建筑老照片、校友资料、教学科研成果、印章等档案资料十分匮乏,给宣传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这就是由于当初相关档案资料的征集没有顺利开展,或者执行不力,或者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
(三)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表征。一所好的大学,必然有深厚的档案文化作为其内在支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活是“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的结果,最重要的当然是文化的形成和积淀。高校档案由于其凭证价值、查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必然成为学校的文化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一所高校没有档案,那么它就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积淀,或者说高校的文化发展将会出某种程度的“缺失”和“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就会失去佐证材料而变成传闻。难怪有人说:“如果说文化是运动着的长河,那么档案是与这条长河同步运动的记忆长卷,没有档案就没有文化的进步。”高校文化需依靠档案才能实现永久保存,高校档案正是以物态的形式记录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基本建设、外事、财会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反映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发展程度,“任何一所高校的历史都是一部大学文化不断传承和延续的历史,高校档案就是实现这种传承和延续的桥梁和纽带。”
三、实现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条件保障
(一)丰富馆藏,积累档案文化资源。档案收集是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高校档案收集工作仍然困难重重。就学校的整体管理而言,档案工作属于“学校‘微观管理的范畴,但它必须获得‘宏观管理的依法指导,否则就会偏离方向和失去控制,因此不能让其游离于学校管理体系之外。”而能进行“宏观调控”的当然只有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档案能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前提条件是领导是否重视,对于档案业务的起点——档案收集来说更是如此。高校领导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档案工作的顶层设计,将档案工作纳入高校管理的“法制体系”,并身体力行,做贯彻执行国家档案法律法规和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带头人;批准或制定学校档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尤其要将档案管理“三纳入、四同步、五参加”制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真正落到实处;各处室、部门领导要增强档案意识,督促部门兼职档案员做好平时的资料积累、归卷工作,按照相关规定按时归档。此外,高校还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老校友、老领导主动向学校捐赠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这些档案包括:重大科研课题材料及科研成果(奖状或证书、自编教材);珍贵旧照片;领导亲笔手稿、论著、工作笔记、学校办学历程中使用过的印章印模、校际交流互赠礼品;艺术作品(字画)、学校宣传画册;学生证、工作證、饭卡、毕业证及学位证原件或样本等。
(二)开发馆藏资源,重视档案编研。高校档案编研,是满足广大师生及社会利用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必须立足于高校档案馆(室)藏档案,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档案参考资料,参加编写高校史志。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有现代档案意识,将档案视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主动熟悉并研究馆藏档案,梳理系统素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值得强调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逐渐理顺,有学者开始认识到,编纂高校年鉴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对外宣传,彰显学校办学实力,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打造高校文化精品,于是,纷纷编纂年鉴,掀起一股高校年鉴风。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档案工作者应本着对学校历史负责,为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做好档案工作,研究馆藏档案,挖掘各类档案所蕴含的信息,对其进行科学整理和深度加工,重点抓好以高校年鉴编纂为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通过此项工作,形成二次、三次信息,争取出版发行,进入流通领域,为广大师生创作优秀的档案编研成果。
(三)多措并举,适度开放部分档案。档案开放原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1794年,法国颁布的“穑月七日档案法令”进一步明确了法国所有公共档案馆实行开放原则。后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开放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早在1992年的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其所作的《从职业到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特性》的报告里,强调档案的重要性在于“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可见,开放档案,使人们了解档案的信息内容,是人们参与民主管理、实现自身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校档案馆的保密性机要性仍让许多人望而生畏,档案“藏在深闺人未识”。 因此,一定条件下,多措并举,适度部分开放档案,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弘扬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展示办学实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阅览室,为人们利用档案提供固定场所;编制开放档案目录、计算机查询系统、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等检索工具,为人们利用档案提供方便;拍摄专题片,举办专题展览、打造特色档案网站等,有条件的高校,要抓住机遇,成立校史馆。新形势下,高校领导要有这样的认识:校史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加强建设,使其成为本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产物、载体、基础和依据,要充分发挥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必须要具备领导重视、馆藏丰富,档案馆工作人员钻研业务,重视档案编研工作,高校多措并举,适度开放部分档案等条件保障,相信在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档案意识的深入人心和高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完善,高校的文化内涵建设将会得到加强,档案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会为更多人的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J].档案学研究,2012(6).
[2]徐学初,吴炎.中国历史文化要略[M].成都:西南大学交通出版社,2006.
[3] 朱丽霞.试论档案的文化属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6(2).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朱丽霞.试论档案的文化属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6(2).
[7]方德生.略论高校档案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J].兰台世界,2013(5).
[8]彭志斌.谈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缺失”[J].文教资料,2010(下旬).
[9]黄霄羽.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简介[J].档案学通讯,1995(6).
[10]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