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河南省耕地的量、质及生态性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无序的城镇化和村落扩张导致耕地的数量折损,化学添加物的过施与滥用是造成耕地质量折损的主因,城镇污染下乡、乡村内源性污染加重了耕地环境系统的生态性折损。要重点整治工业点源、城乡面源、乡村内源性污染,维护耕地质量的“绿线”,确保河南省粮食安全的耕地生态基础。
[关键词] 粮食安全;耕地安全;耕地红线;耕地生态管控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18-3
Study on the Security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Henan Province
Gao Mingguo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ecology of cultivated land are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in Henan Province. Damaged cultivated land by isordered urbanization and village expansion, and overuse and misuse of chemical additives are the main caused for the los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urban pollution to the countryside, and rural endogenous pollution have aggravated the ecological loss of cultivated land environment system. Industrial point source, urban and rural non-point source, and rural endogenous pollution should be regulated on focus, and the "green line"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should be maintained, to guarantee the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base for grain security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grain security; cultivated land security; cultivated land red line;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总量的基础,2007年中国政府提出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目标,2010年代后又开始了划定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的部署,提出了要正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与粮食产量均衡的问题,及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带来的粮食减产和粮食卫生问题[1]。因此,保持足够的耕地数量、维护耕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体三面。
1 河南省耕地安全状况
河南省有耕地近1.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24%,耕地总面积居全国各省区第4位。但是,河南省耕地保障仍然很脆弱,耕地的量、质及生态性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河南省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偏低,人均1.2亩耕地,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1.5亩);耕地中旱地面积占比太高,灌溉水田占比较低,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1.17%和7.78%;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大;土壤复垦整理开发面积小、难度大;全省各类点源、面源污染影响的土地达到30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近1/4;耕地的土壤结构与土质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质量减退[2];白色污染已经侵入到耕地的主体等;耕地灾害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河南省土地退化面积10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近1/7,耕地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威胁。
本研究的调研主要考察了2000-2015年间河南省耕地系统的数量、结构,城乡耕地利用(占用),耕地質量、生态性演化等状况,共涉及河南省的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南阳等5市的10县、20乡、40个自然村。共取得机构调研资料30份,农户问卷、访谈资料948份。然后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农业耕地系统的数量、质量、生态性折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的、微观的考证,并对河南省耕地系统完善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2 调研结论与发现
2.1 河南省耕地数量折损及原因分析
2.1.1 无序的城镇化与耕地数量折损。调研发现,到目前为止,河南省10县(市)均进行了县城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县城建成区平均扩大了4.45倍,最大的为6.87倍,最小的2.92倍。建成区建设用地的87.7%是源于农用耕地。20个乡(镇)有19个进行了新街道的扩建,建设用地比旧街道增长了3.8倍,其中78.4%的用地源于对耕地的占用。
2.1.2 村落的扩张与耕地数量折损。调研发现,40个村村均占用宅基由2000年的59.04座增加至2015年的75.27座,村均共建新房28.71套,农村居民点的扩张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特点:第一,“新”多“翻”少,63.18%的建房属于新开宅基地建房,只有36.82%为原宅基地翻建;第二,旧村庄及废弃宅基地复垦(或重新利用)率低,2000年以来,平均每个村庄废弃宅基地18.14座,占地9.973亩,而每个村废弃的宅基地中被复耕、重新利用仅为村均2.17座,复耕土地面积仅为村均1.049亩。
2.2 化学添加物的过施与滥用是造成耕地质量折损的主因
2.2.1 化肥的过施与农家肥的渐弃。调研发现:2000年40个自然村耕地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0.8公斤,到2015年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62.3公斤,15年间的化肥施用强度增加了55.7%。2000年,主要施用的是N含量较低的碳铵(17.6—23.4%),而2015年,主要施用的是N素含量较高的尿素(N含量45-55%)、复合肥(N+P+K?45%)。因此,从折纯量上来计算,农户化肥施用量增加至少在80%以上。
此消彼长的是,农户农家肥施用量的锐减。2000年,曾向田间输送过农家肥或购买有机肥施用的农户占调研农户的44.9%;2015年,这个比例仅仅为27.8%。化肥过施及滥施、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量的减少,会造成土壤金属活性的增加,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大了耕地生态和地下水质量恶化的风险。
2.2.2 农药的滥施、农膜的滥用。调查过程中仍发现,2000年40个自然村共购买各类农药大约685公斤,而2015年则上涨到1 085公斤,上涨47.3%,地膜使用量也从大约500公斤上涨到1 136公斤,上涨了106.4%,其中50%左右的土埋地膜则破碎后残留在土壤中。
化肥、农药、地膜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三大化学添加物(或辅助覆盖物),从2000年到2015年,这三大类化学添加物的使用平均增加了50%以上,是耕地物理化学性状恶化,耕地酸性化趋势的主要根源
2.3 内外交汇污染,造成耕地环境的生态性折损
耕地质量与耕地生态性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前者直接表现为耕地的物理、化学特征,后者主要表现为土壤的水、气、光热、生物群落等生物、环境特征。耕地的生态性既是耕地质量的表征,又是耕地质量的保障,还是土壤质量的直接组成部分。
2.3.1 城镇污染“下乡”,耕地系统成为其最大受纳体。调研发现,40个村中有30个在公共河流中取水灌溉的状况,而这30个村庄的灌溉河流有20条河流(或支流)的河水被污染。其中5条主要源于矿山废液排放;4条主要受城市工业污染排放所害;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造成污染的有5条;难以判断具体污染源的有7条。
调研还发现:40个村中有7个村庄出现城市垃圾堆放场,有4个出现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堆放占用耕地36.7亩,平均每个占地9.2亩,垃圾场周边大约200米范围之内的农田均受到影响。
2.3.2 乡村内源性污染,让耕地农田系统污染雪上加霜。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对耕地产生的面源污染。第二,村庄养殖业污染的扩散。调研发现,40个村中有规模化养殖场的为9个,共饲养猪1 446头,鸡6 630只,奶牛44头。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的畜禽粪便、尿液及饲料下脚料,未经处理露天堆放、污水横流。调研区域的黄淮区域、南阳盆地,为亚热带、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和多雨,在降雨和流水的作用下,许多被带入耕地及耕地水体中,呈现出“养猪一群,弄臭半个村,污染一片田”的现象。第三,乡村生活垃圾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塑料袋、包装纸等白色污染。40个村中实现垃圾集中堆放的只有3个村,但是,也缺乏垃圾收集设置,其余37个村的生活垃圾全部为自然堆放。几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沟横坑纵均有一个垃圾场(堆),一遇风起雨流,白色塑料袋随风飘扬,随雨漂流,散落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和树梢草丛。调研发现,以村庄为核心,由近至远,500米半径内,每块田地散落的塑料袋(块)由200-300块渐变至50-100块,大小不等,材质不一,均属于难以降解的白色垃圾,对乡村景观、农田景致造成极大的破坏。
3 优化河南省耕地系统的对策分析
3.1 耕地存量保护
3.1.1 严格执行《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和永久性粮田建设保护[3]。在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及城市建设项目审批时,实施“三”严预控,严格执行耕地出入的动态平衡,严格执行永久性粮田的保有规划,严格执行耕地总量“可休不可非”,力争2020年河南省耕地存量维持在1.2亿亩左右,基本农田在1亿亩以上的规模。
3.1.2 城镇化建设用地的“节流”。当前河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比例在70%以上,且主要为生产力较高的优质土地,因此,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化配置、规划优化,实现耕地非农化的“节流”,既是可行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为此建议:第一,对城镇建设的全省域管理。第二,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全时序管理。第三,严格用地过程管理。完善耕地占用、征用程序,实行倒“一票否决”,即只要一个农户不同意非耕占用,就得终止耕地非耕化征用程序,并向社会公众公开。
3.1.3 乡村用地的“开源”。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不多,且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豫南等低山丘陵区,开发成本较高、难度大、效益低。与之相比,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合宅基地资源,则是一个更好的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为此建议:第一,建立农户耕地、宅基地联动物权机制。第二,建立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基金,推进宅基地的退出机制设计。第三,改革住房权属,让农村的住宅产权流动起来。
3.2 整治各类面源污染,维护耕地系统的质量“绿线”
3.2.1 切断工矿业、城市污染下乡(转移)的源头。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开通运转,加大对工矿、中小企业排污的治理、处罚与支持改造的力度,切断工业、城市污染向农业、乡村转移的途径,防止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垃圾堆占对农田系统的污染,對废气排放沉降降低农产品的卫生品质、各类污染富积影响耕地系统质量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4]。
3.2.2 贯彻“3R”原则,大幅减少化学农业对耕地系统的侵害。将地块细化使用肥药的减量化施用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对减量化化肥施用及以农家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的农户进行绿色施肥补贴,通过带状种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群防群治等植保管理创新大幅度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与依赖[5]。
3.2.3 推进养殖业综合消纳方案,彻底消除养殖业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到2020年制定出国家强制性的熟肥密闭处理和生物肥制造标准,实现养殖业粪便、下脚料的reduce、reuse、recycle及资源化利用,实现对耕地“零堆积”及污水“零排放”的目标[6]。
3.2.4 推进村庄自净工程,消除农村生活垃圾各类污染。在每个村庄建立垃圾集中回收(预处理)站,激活已建成的村庄垃圾集中堆放与回收设施,对不达标的设施进行完善与改扩建,建立农村社区专职人员队伍,负责垃圾清运、垃圾回购、居民环境教育(评估)等职能,建立财政补贴体系与平台,对居民垃圾资源回收的差价进行补贴。
3.3 整修农村基本农田设施,以此作为耕地系统生态性优化的起点
首先,将池塘系统保有与维护纳入农村公共产品(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范畴[7]。像保护林地一样保护乡村池塘系统,不准毁坏、填埋池塘,对已经填埋的池塘能恢复则恢复,不能恢复的进行“填一开一”的替代性恢复。其次,整合各级、各类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金融资金,重修农村水利,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毛改斗、斗改支、明改暗”的渠系改造。第三,涵养耕地水源系统。对冬季晒白、轮耕、休耕耕地实行种绿,以绿肥种植涵养水源,改善耕地养分结构,绿种、耕作费、休耕补贴由政府财政发放[8]。依据耕地的水源涵养状况,对水田等优质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对水浇地的灌溉水源进行特殊保护[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利用报告(2014)[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4.
[2] 刘彦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5.
[4]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R].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
[5] 张桃林.加强土壤和产地环境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4):435-444.
[6] 高明国.我国农村微水利建设的衰退和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1):5-9.
[7] 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R].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2014.
[8] 李治国,张竟竟,郭志富.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河南省粮食安全狀况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2):141-145.
[9] 刘辉.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