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2017-07-03 12:44吕昳颖
新课程·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幼儿

吕昳颖

摘 要: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师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倾听”“体验”“感知”三方面入手,运用适宜幼儿的指导策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倾听兴趣以及提出倾听要求来提高幼儿倾听乐曲的专注度;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借助故事,使其切身体验乐曲的情感,通过身体动作表演或表演游戏帮助幼儿感知乐曲。

关键词:音乐欣赏活动;幼儿;指导策略

幼儿音乐活动主要以四种活动形式进行: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韵律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其中,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基础,不论何种形式的音乐活动,都离不开音乐欣赏,而专门的音乐欣赏活动能让幼儿接触多元化的音乐作品,感知音乐的特征,了解粗浅的乐理知识,提高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教师作为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教师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一、引导幼儿用耳朵去倾听

欣赏音乐的关键途径就是“听”,“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将乐曲与幼儿感知内化的直接连接。在实际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离不开倾听,这种“听”是积极的听、认真的听和关注的听,但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年龄越小这个现象越明显,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幼儿能够认真、关注地倾听乐曲,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听”的兴趣

幼儿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度高,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童话,喜欢故事,所以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小精灵和山大王》中,设计者是这样直接导入的:“这儿有一段音乐,说的是小精灵的故事。听,猜猜小精灵要去找什么?他是怎样去的?”首先,教师创设了小精灵找东西的情境直接导入,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从乐曲中一窥究竟;其次,教师引导幼儿边看动画,边感知音乐,创设了小精灵去寻宝遇到山大王的情境。随着音乐旋律的特征变化,配上与之相符合的动画情境,赋予乐曲具体的故事内容,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持续地倾听、感知乐曲的旋律。

2.提出要求,让幼儿有目的地去听

教师为了让幼儿了解乐曲中一些细节或具有典型性的地方,便会要求幼儿从乐曲中找一找这些地方,多数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乐曲是纯音乐,教师很难表述自己的要求,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聪明孩子笨老狼》中,教师希望幼儿能感知乐曲《拨弦》中出现的重音,但由于幼儿对“重音”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加上无法用语言表述出重音具体在乐曲的哪一个地方,便可以将“重音”变为森林途中的障碍物需要小心,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听音乐,找出森林路途中有障碍物的地方。”这便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幼儿理解,并以图谱为载体,幼儿一边听乐曲,一边根据教师在图谱上的指引,在图谱上找出“障碍物”,即在乐曲处找出了重音。幼儿带着要求去听,能更加专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引导幼儿用心灵去体验

单从音乐本身来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自身借助乐音的长短、节奏、高低、强弱来表现和传达其内容或情感,较为抽象,对幼儿来说,幼儿以具体思维为主,再加上自身经验的匮乏,对于一些古典音乐的体验欣赏还是存在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故事来帮助幼儿体验乐曲的内容、情感。

音乐欣赏活动《卖火柴的小女孩》,乐曲选自音乐《圣母颂》选段,原为声乐曲,主要描述的是一名少女跪在湖畔岩石上求圣母饶恕其父亲的真挚感情,其主要表现了少女的善良与纯真,充满了作者对少女的同情与理解,但由于幼儿缺少这份情感的体验,难以对该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更不能体会其中的真挚情感,为了加深幼儿对该乐曲的情感体验,教师将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贯穿,《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是幼儿所熟知的,小女孩渴求亲情,正像原曲所表现的内容那样,幼儿对小女孩的遭遇深感同情,也与原曲作者的心境相吻合。

乐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狮王的进行曲选段,由双钢琴的序奏开始,出现雄伟庄严的进行曲,表示狮子的登场,这只万兽之王,迈着堂皇的步伐,带领着动物们的行列。在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中》教师根据音乐的不同音色以及不同段落主题的呈现配以故事情节,开头轻快的旋律呈现的是动物们在森林里快乐地玩耍,随后钢琴的颤音形成威严的森林氣氛,接着弦乐与两架钢琴一起奏出逐渐增强的音响,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最后,钢琴用很强的力度奏出音阶式的经过句,表示着狮王的出场。教师伴随着乐曲的强弱、音色抑扬顿挫地讲述,有助于幼儿对乐曲内容更加直观地了解,并感受狮王出场时乐曲庄严肃穆以及小动物们的望而生畏。

三、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

幼儿缺乏乐理知识,且对幼儿强行灌输乐理知识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组织幼儿欣赏活动,让幼儿进行一定情境的动作表演或表演游戏来感知粗浅的乐理知识,即乐曲的结构、节奏和旋律特点等。

1.通过身体动作感知乐曲的结构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乐曲的结构,例如音乐欣赏活动《小蚊子》,原曲为《单簧管波尔卡》,教师将其调整为Ⅰ→Ⅱ→Ⅲ的结构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第一段旋律跳跃性比较强,第二段旋律是第一段主题的延续,比第一段要有流动的感觉,第三段旋律波动比较大。设计者根据第一段旋律创设了用手描绘蚊子飞行轨迹的动作,第二段小朋友用律动表现开心快乐的样子,第三段则是创设了大幅度的动作,伸长脖子看,缩着身体躲,扭着屁股。根据三段不同的动作,幼儿很容易感知乐曲分为几段,乐曲段落旋律间对比越是鲜明,幼儿的动作也应有鲜明的对比,有助于更清楚地区分乐曲的每个段落。

2.通过身体动作感知乐曲的节奏、旋律特征

音乐欣赏活动《倒霉的狐狸》,欣赏的原曲为《在山魔的宫殿里》选段。每个乐句的结尾部分都是两拍的延长音,节奏工整,为了让幼儿感知该乐曲的节奏与速度,教师从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获得灵感,将幼儿分为母鸡角色和狐狸角色进行表演游戏,A段音乐母鸡随音乐合拍的走路,做散步的样子,每个乐句的倒数第二拍开始准备回头看,看看身后有没有狐狸,而狐狸随音乐合拍地走路,并悄悄地跟在母鸡的后面,当母鸡回头时,他要做规定的动作。教师将每个乐句结束部分的两拍设计了母鸡回头巡视的动作以及倒霉狐狸遇到倒霉事的动作,初步让幼儿感受狐狸走路的节拍以及每个乐段结束处(倒数第二拍)狐狸遇到倒霉事情的停顿。

同样的,音乐欣赏活动《我们不怕大野狼》中,教师将语言与动作相结合,乐曲结构为ABA。A段音乐相对比较激进,幼儿扮演小动物们一边喊着“我们不怕大野狼”一边做着“打大野狼”的动作,B段音乐相对A段较为缓和,动作为小动物们在草地上快乐地跳舞,最后的A段继续合力打跑大野狼,AB两段通过不同的动作,表现出乐曲两段旋律的不同,并巧妙地让幼儿感知其节奏的特征。

在指导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出与乐曲节奏、旋律特征相符合的动作来进行表现,幼儿借助身体表演的游戏,潜移默化地对乐曲进行感知,使得对音乐的感知更加深刻与真切,通过这样不断地累积,提高一定的音乐素养。

教师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指导幼儿去倾听、体验并感知音乐,并不是纯粹地“听”与纯粹地灌输乐曲相应的乐理知识,而是通过故事、动作还有更多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这便是离不开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与实际教学的方式策略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丛书(欣赏活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