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跃春
摘 要: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为主要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质量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习作教学模式深化改革成为当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小学高年级是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教育阶段不断提升习作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小学生接受更加高级的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缺乏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习作能力训练。但从现实情況来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往往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知识框架给学生布置习作训练任务,但是这些内容大都是陈词滥调,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习作兴趣,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这样一来,习作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也难以高效地提升写作水平。
2.习作内容比较单一
据学生普遍反映,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习作素材不足也是导致学生习作兴趣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家长都以提升孩子的考试分数为主,在假期里经常限制学生的自由玩耍,恨不得让他们将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尤其是对于小学六年级这一特殊阶段更是如此,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写作时感觉无从下手。以日记写作为例,由于每天发生的事情基本类似,学生根本不晓得应该怎么写,所以写出来的日记千篇一律,无非是一些生活琐事的流水账,丝毫达不到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
3.习作模式固化
现阶段很多小学在语文教学中都推行模式化的写作模式,即开头引题,中间叙述事件过程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升华主题,这种“三段式”的写作模式比比皆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自由发展。虽然说每个学生的想法不同,要写的素材也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来写的,这样将直接固化学生的思维,写出的文章缺乏新意,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
1.激发习作兴趣,培养真情实感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因为学生只有消除了厌倦情绪才能从心里接受习作,各项习作训练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同时情感也开始丰富起来,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热情之火,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习作中来,体会到习作的乐趣,从而快乐地写作。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在小学六年级课本中有一篇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的习作练习课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诸如《春夜喜雨》以及《白桦》等语言优美的诗歌作品,并以其中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诗句为例讲授诗歌的鉴赏和写作技巧,帮助他们提升写作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习作习惯
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不仅需要激发习作兴趣,还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养成正确的习作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联想到人生的大道理,并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作为习作的素材,从而彻底摆脱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如在改写古诗《赠汪伦》这一习作练习中,学生可以将在现实中观察到的或是亲身感受到的送别时的情景当做习作素材,生动刻画离别时人物的内心变化以及外部形态、动作表现等,将日记内容加以润色就变成一篇优秀的习作训练作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习作的乐趣。
3.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
联想能力与想象力是衡量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标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针对具体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猜测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想象事件的发展趋势,达到锻炼写作能力的效果。如在学习了《穷人》一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桑那夫妇在多了两个孩子之后的生活境遇,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用以诠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以此为主题组织一次习作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习作教学训练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针对当前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合理的解决策略,并重点从激发习作兴趣、培养正确的习作习惯以及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将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参考文献:
[1]廖海蓝.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陶玉婷.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