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还飞
摘 要:如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自己学科的德育性和社会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德育,让他们对这个社会获取感性认知的同时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基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小学教育
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在逐渐形成的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实现每个学生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的解释
在传统意义上,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学科,学生应当通过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培养个人正确和向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品质,也正是品德与社会的这一人文性和方向性特性,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将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素养定位为人文素养。并且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也以此作为核心和指导思想,进行学科的教学。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我国教育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关键策略,更是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且具体细化为乐学善学、健全人格、劳动意识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在各学科与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依据这个总体框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培养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的方法
1.结合生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理性思维
任何的学科与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对生活问题和现象的解释与总结。教师要让学生在触手可及、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问题中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并具备自我管理、理性思维的核心素养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将教育局限在教材之中,而应该进行有机的拓展。
2.交流沟通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信息意识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针对这一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友好关系,让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拉近和教师的距离,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将正确的交流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掌握沟通的技巧。比如,在讲解“关心你,爱护他”时,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和长辈之间的沟通方式,从而让学生和家人之间能够通过沟通解决代沟问题,实现家庭的和睦相处。
在“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在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实现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在庞大的信息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通过在虚拟和现实的多重沟通技能培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拥有问题解决意识和信息意识的核心素养。
3.小组辩论促进学生批判质疑和勤于反思
在新课标理念下,小组辩论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一般而言,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并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辩论话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思考和沟通进行辩论。比如,在讲解“让诚信伴随着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善意的谎言算不算违背诚信”的辩论。
4.综合实践加强学生社会责任和技术运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和实践中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同时让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比如,在讲解“安全地生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地震防范演习,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消防队学习安全用火和消防的正确方式,体验灭火的方法和从火场逃脱的生存技巧。另外,在讲解“人类的家园”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重工业工厂的污染情况,还可以到相关部门去了解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情况。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不一而足。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養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9):14.
[2]赵明熙.浅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J].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