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洁
摘 要: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程度是做好学前教育的重要尝试,课程游戏化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课程游戏化还能有效地挖掘幼儿的情感因素,促进幼儿情感的良好发展。作为幼儿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游戏化程度,倡导游戏精神,关注幼儿对学前教育的心理认同感。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
作为教育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教育责任的重大,在幼儿教育阶段注重提高课程的游戏化程度,关注幼儿对于学前教育的心理认同感。游戏对于幼儿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让幼儿更加喜爱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对于幼儿园的认可才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
课程游戏化强调课程要具备生动化、具体化、兴趣化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让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从而让幼儿在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得知识、情感等方面的成长。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的游戏心理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需要以良好的介入环境作为前提,而介入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园内实际具备的场地条件以及具有的游戏設施等基础条件进行,让幼儿具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幼儿园的既有设施和场地,并且要对现有的玩具、绘本等游戏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
例如,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就需要格外考虑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游戏需求,既要保证幼儿的个性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又要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的游戏体验,教师需要设置两个或者多个游戏,让游戏之间相互组合。例如,我曾经在一次中班的游戏中设置了传花的游戏,让幼儿围坐一圈,然后让幼儿进行手递手的皮球传递。这样单一的游戏,中班幼儿很容易玩腻,反而会影响幼儿的参与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传递皮球游戏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两个小游戏,分别是拍球游戏和数字循环游戏。
规则很简单,在传递皮球的基础上,五个小朋友为一个循环,从第一个小朋友开始拍一下球,第二个小朋友拍两下,以此类推,然后第六个小朋友再拍一下,这样进行下去,拍错的小朋友要表演一个小节目作为惩罚。原本单纯的游戏略加改动之后就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而且由于有小惩罚的存在,幼儿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争先恐后地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体验了幼儿园的学习乐趣。
二、实施游戏渗透,介入幼儿的日常园内生活
幼儿教育课程有其特有性也有规律性,在游戏化的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渗透,让游戏渗入幼儿的日常园内生活,不能让幼儿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游戏而游戏。即便是幼儿最为喜爱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力求让其发生得更为自然。
我园的课程优势是绘本教育,绘本对于幼儿的知识积累、心理成长、情感发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提高绘本教育的游戏化程度一直是我园致力的内容,在诸多的实践和尝试之后,我园推出了独有的绘本游戏,如看绘本做动作的游戏。例如,在一次小班教学过程中,我为幼儿出示了一系列的绘本卡片,上面有很多卡通动物的语言和动作。将这些卡片随机发给每一位幼儿,然后我手中也有一个绘本,上面有涉及幼儿手中卡片上卡通人物的小故事,教师在读故事的时候会读到某一个卡通人物,然后由手持这个绘本卡片的幼儿来做动作、说对白。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时候更加积极,对于绘本中卡通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领会得也会更加深刻。
三、优化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游戏因素
幼儿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音乐、美术、手工等方面,在这些教育内容方面有着很多可以挖掘的游戏因素。对于教师而言,要注重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课程内容中的游戏因素进行有效的开发。例如,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开展游戏,让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游戏动作,既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又能有效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
在手工课程方面,教师更是可以充分挖掘游戏因素,现阶段有很多手工益智玩具,教师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让幼儿手动组装成自己喜爱的形状。也可以让幼儿利用废旧盒子做成公共汽车的形状、小汽车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而且幼儿的创造力也能被教师充分地激发出来。不仅如此,幼儿还会在更具游戏色彩的手工课程学习中更好地享受手工制作的乐趣,从而更好地体验学前教育,获得更多的成长。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课程的游戏化程度,倡导游戏精神,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从而更加享受自己的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让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好地体验和成长。作为教师要注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更为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