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艳
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学?如何教才是为学生发展着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以下思考。
1.教师角色的转变——引领探究,共同发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引路人,課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中引领学生探索各种模式与数学结构,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让学生获取发现的快乐,欣赏数学的美,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曾经有幸聆听了北师大附小王雪峰老师的数学课《分数的再认识》,课堂上,王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分数的特点。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按照一定“轨迹”去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发现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运用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探寻当前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内在联系,营造有利于学生探索和理解数学知识的环境。
2.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情境。例如:《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是一个美丽的大森林,有一天0-9十个数字娃娃都聚集在森林玩,9仗着自己是老大,常常欺负一些小数……”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自发探究的欲望。
3.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中有探,探中有学
要将数学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就不能简单地将算法、概念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自主探究中深入学习、提升,学会方法。
在执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首先进行了前测,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会计算了,但不能说出算理,不会写竖式。因此,在课堂上,我直接出示了学生在前测时出现的情况,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在上节课,我们一起做了‘24+18这道题,可是却出现了42和32两个结果,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用小棒、计数器、位值图等学具验证自己的结果。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在交流中明白算理。
4.数学练习的挖掘——增加密度,训练有度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密度和梯度。所谓密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量的增加,而是知识的密集度,要用少量的练习涵盖多个知识点,练习的形式要多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除基础性的练习外,还要设计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练习题,激发学生做题的欲望。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