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春秋笔法

2017-07-03 18:41张淑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和珍本课散文

张淑艳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写法,被后人总结发掘并延续至今,而凡读历史散文或一些现当代散文,难免会遇到这一概念。那到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新版《辞海》“春秋笔法”条这样解释: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1]鲁迅的散文向来以思想深邃,感情饱满著称,殊不知对于“春秋筆法”的运用也确是切实代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及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作为一篇小散文(其实应该算是杂文),全文也就2000多字,但大多数老师一般都会花上3个课时来分析,其中分量可见一斑。作为本课的唯一重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成为学习本文的关键。此外,笔者也发现如果通过对春秋笔法的阐释并与原文对照,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会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那到底“春秋笔法”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全文?本课的教学目标又是怎样在这梳理间完成的呢?今天,我就此分析一下《记念刘和珍君》中春秋笔法的运用及其对课堂教学的一点启示,所见有限,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微而显

“微而显”,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鲁迅的文章以循环用反语著称,这是春秋笔法的显要特征。在课堂上可以据此对应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意在让学生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阅读文章,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2]比如,“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3]就算时间是永远流逝的,那街市也肯定不是太平的。在经历了“三一八”惨案后不到两周的时间,群众可能快要忘却那次杀戮,而有革命志向者又迫于刀枪棍棒的威胁和数百人的死伤,不得不暂时停止一切反抗活动,看似平静实则不安,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怒火冲天。“无恶意的闲人”则是指不明真相的,无反抗意识的,一向逆来顺受的千万群众。鲁迅先生为其感到悲哀和同情,他们内心对自由民主早已失去了初心或者从未有过动心,蒙蔽着双眼浑浑噩噩地过着被压迫、被欺凌的生活。“有恶意的闲人”是指被日军控制的背弃宗族、背叛家国的执政府官员。他们实则无权,是傀儡,是把枪,而这把枪的枪口指着的正是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和无辜群众。鲁迅先生为这些人感到愤怒,他们是走狗,是畜生,是为千夫所指的罪不可赦的中华民族的罪人。这一句看似平静的话语背后隐藏着何等激愤昂扬,当然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再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也是反语。[2]

二、志而晦

“志而晦”,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字简约,含义隐晦。这一总结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2]举例来讲,“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救世主”是一种讽刺的说法,是为人民忘记哀痛、忘记惨痛找的借口,但是很隐晦不容易被发现。表面上鲁迅先生只用了这三个字来为自己需要写点什么增加理由,实际上这个“忘却的救世主”时常伴随在那时的国人左右。他们不是忘记,而是选择忘记,选择默默无闻,选择逆来顺受。把“忘却”当作“救世主”为自己撇清责任,这种麻木让人感到可怜可恨。鲁迅先生也两次提到“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他的恶意推测除了执政府的无能官员,还有麻木不仁的群众,这也是他说“忘却的救世主降临”的一个重要原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受到屈辱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怯弱和无知选择沉默;当屈辱积压到一定程度超出了他的忍受范围,他会在凌辱和爆发中作出选择;如果他仍然没有勇气意识去爆发,在心志上和行动上他已经趋于灭亡。为什么这句话会流传至今,让人每每读来都精神抖擞,倍感鼓舞?因为在那样一个时代,大家都选择了沉默,而沉默是为了什么我们无从所知。而当鲁迅吼出这句话的时候,沉默的人也会有所触动:“我到底要灭亡还是爆发?”这就是这句话铿锵有力最有力量的证实。它给人一种无法估量的勇气和不可描述的未来。虽然简约,却是真切的、撕心裂肺的、鼓舞人心的,在无形中申述出自己内心的期望和情感。

三、尽而不污

“尽而不污”,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阅读历史散文,当然要了解一些时代背景,让学生通过对平凡语句的细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领会到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2]对应至原文有,“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这句话交待出事情发生的详细时间,以及事情发展之快超乎“我”的预料。“上午请愿,下午开枪”,这说明执政府根本没有听请愿者述说,一定是卫兵看到请愿者上门立即请示上级,上级立即下令压制,无论用什么手段必须清走这些人,于是发生了后面的“卫队开枪,死伤数百”。鲁迅先生用了“居然”一词表明他万万没想到卫队会开枪,他觉得不过是请愿,大家没有带武器,也没有使用暴力,甚至游行、静坐等活动还没举行,执政府就这样急不可耐地开枪杀人,这跟暴徒专政有什么区别?还有,“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欣然前往”表明当时大家都不会想到这一行动的危险性,或者按以往经验“请愿”不过是说两句可商量的话,相当于投一封意见信,至于接不接受还要看执政者的态度,丝毫没有反抗对决的意愿,也当然不会想到开枪和赴死,所以作为一名有政治觉悟的人,大家认为可以为国出谋划策是绝对高尚的。但是政府无丝毫民主之意,不仅不接受人民的请愿竟然开始屠杀,这是比专政还要冷酷无情的政府执政。“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表明执政府出动了军队,而且并不只是镇压,还有杀戮和赶尽杀绝。他们对这些手无寸铁的请愿者无论身份、年纪、性别通通要枪毙。文字记录没有一点装饰,平淡无奇,却字字戳心,虽是事实却让人痛心疾首。

四、惩恶而劝善

“惩恶而劝善”,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通过此项内容的总结,不仅可以达到颂革命先烈的目的,还呼吁学生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和勇于为国家牺牲的精神,这也是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2]比如,“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鲁迅先生向来是爱憎分明,他对那一时期中国的政府及官员早已深恶痛绝,写文章想让所有的国人记住他们有着伪善的丑恶的嘴脸和绝情的残忍的手段。他常常说自己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而当局者、流言家的凶残下劣竟远远超过他的现有意识,这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此外,鲁迅对中国女性的歌颂也是真情的鲜明的。早期,他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就称呼她为“广平兄”,可见对女性的尊重与敬仰也是发自肺腑的。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也影响着大家对女性的看法。当然文中还有很多歌颂刘和珍君及那些为国家献身的可爱的人,比如“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类似的话语还有许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鲁迅从来不忌讳主观评价,为死者歌,为生者颂,意在唤醒世人沉睡的双眼,来看清那个污秽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中春秋笔法的运用,使我们不仅知道了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客观情况,也知道了当时执政府的凶恶嘴脸,更是知道了当时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的伟大,这就是春秋笔法的魅力所在。不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而且更加清晰的理解了文本内涵,完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散文类的文本要求,即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4]所以,作为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中的一篇,我们可尝试以春秋笔法这一定义为线索展開对全文的探究,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这一笔法的学习不仅可以理解课文,完成学习目标,还可以把这种笔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学会活用,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线装书局,2014,06.

[2]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语文必修1[M].南方出版社,2014,0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6.

[4]周小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8.

猜你喜欢
刘和珍本课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