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2017-07-01 10:07石伟星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

石伟星

摘要:无论是对英国学徒制和欧洲中等实科学校的借鉴与改造,还是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中学的创办,抑或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的蓬勃发展,无不显示出美国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创新是推动美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股源头活水,以历史的视角考察二战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创新性,对于我国当今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教育制度;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92-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诸多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领域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而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正是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的深层动因,无疑也就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美国是职业教育发达之国,其逐步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注重与现代产业、社会建设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已成为推动美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深入探索美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可以发现美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始终将制度建设置于突出地位,而且特别擅于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确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从殖民地时期对英国学徒制和欧洲中等实科学校的借鉴与改造,到20世纪上半叶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中学的创办,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美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确立的过程。以历史的视角梳理二战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创新,既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美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也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演变的规律。

二、殖民地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改造

17世纪至18世纪中后期,美国处于殖民地时期,此时各类教育均受到欧洲的影响,其中英、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就职业教育而言,英国学徒制成为北美殖民地开展职业教育的典范,欧洲中等实科学校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对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文实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美国独立前主要是对欧洲的教育进行移植,但它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努力使外来的教育制度向符合本土需要的方向有新发展。

(一)美国职业教育的源头:英国学徒制的传入与发展

学徒制产生于欧洲中世纪,主要是通过参加实际活动进行专门训练。英国具有深厚的学徒制传统,早在1562年,英国就通过《工匠、徒弟法》将学徒制确立为全国性的制度。自16世纪起,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饥寒交迫,城市工人也由于失业而陷入贫困,从而产生了大量穷困儿童。于是,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旨在使贫儿获得谋生的能力,并预防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英国的学徒制与《济贫法》对北美殖民地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职业教育便是从引入英国学徒制开始的。

17世纪的美国工业生产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对初步的艺徒教育提出迫切要求。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拥有大量贫困的孤儿和私生子,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当时的政府急需为这些人提供帮助和社会保障措施。在此背景下,1636年,马萨诸塞州率先通过制定相关法律移植了英国的《济贫法》,随后中部殖民区和南部殖民区也相继引入了英国的学徒制。早期美国的学徒制与英国相同,分为自愿学徒制与非自愿学徒制两种。前者由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为其寻求师傅,后者由市政当局强迫穷人子弟和孤儿跟随行业师傅学习。学徒跟随师傅学习前需要签订学徒契约,就学徒与师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协商。学徒期一般为7年左右,学徒在学徒期满并通过考核后就可以自立门户了。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虽然是从英国引进的,但其在美国已有新发展,并具独特性。首先,殖民地當局直接对学徒制进行管理。在英国,由行会管理所在行业的学徒和师傅,但是美国当时还没有行会制度,所以推行学徒职业训练与教育的责任就由殖民地当局承担。殖民当局不仅要规定学徒期限,还要监督学徒的家长和师傅,并为学徒制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其次,美国学徒制兼顾济贫与普通教育。最初殖民地引入英国学徒制主要出于济贫的考虑,并无意让贫家子弟接受学校教育。后来随着学徒制在美国的拓展,殖民当局为规范学徒制出台了一些法律,这些法律普遍包括为学徒提供普通教育的规定,并切实体现在学徒契约中。由于法律强调对学徒施以普通教育,美国的学徒制逐渐发展成兼具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别于英国的一种制度[1]。再次,美国学徒制中已蕴含义务教育的萌芽。为在实际中落实对学徒进行的普通教育,马萨诸塞州于1647年颁布《祛魔法》,要求每个居民达50户的市镇由家长、师傅或当地居民共同出资雇请教师教育本镇子弟,家长和师傅有义务将文盲学徒送到学校学习。《祛魔法》促进了马萨诸塞州免费初等学校的设立,并对其他殖民区学徒制法律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显然,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规程里已包括美国最初的义务教育法。

(二)费城文实中学的设立:融古典与实用于一身的新型中学

17世纪美洲殖民地最初设立的中学是以古典课程为主的拉丁文法中学。18世纪始,由于生产事业的发展和欧洲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日益重视实用知识与技能,深陷古典主义泥潭的文法中学越来越不合时宜。18世纪下半叶起,北美殖民地教育向更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方向发展,当时最著名的事例当属1751年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费城创办的费城文实中学(Academy of Philadelphia)。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倡导功利主义教育,在美国大兴实用之学。富兰克林针对殖民地的文法中学暴露出来的弊端,于1749年发表《有关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的建议》,倡议建立一所更世俗、更实用的新型中学。与此同时,富兰克林募集资金并筹建校董会,于1751年最终建成费城文实中学。其他各城市很快注意到费城文实中学的优越性,并纷纷效仿。尽管富兰克林希望让他的文实中学一直存在,但是在几年后它就变成了一所拉丁学校,这使富兰克林哀叹他建立的文实中学已不再能够满足这个国家的教育需要。然而,富兰克林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在19世纪许多中学都采取了一种实用的取向。

文实中学是美国中等教育史上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欧洲教育思想与实践影响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的特有产物。就欧洲的影响来看,英国洛克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弥尔顿对建立学园的论述使富兰克林认识到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正路;18世纪初,英国的实科性中等学校和苏格兰唯实主义教育改革更为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文实中学提供了范例。费城文实中学作为美国社会的特有产物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培养目标来看,富兰克林主张培养能从事多种职业的人。富兰克林曾总结道:“通过这样的教育,从这个学校出来的青年将适于学习任何行业、职业或专业技能,除非这些地方需要其他语言技能。并且他们有资格承担并胜任诸多公职,于他们个人和国家的声望和利益都有益。[2]”可见,富兰克林倡导的功利主义教育并非狭隘的职业教育,这对以后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从课程设置来看,费城文实中学兼重实用与古典两种知识。虽然英国的实科性中等学校中也不乏古典科目,但它们对实科知识的侧重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富兰克林强调要教给学生那些最实用的、最具装饰性的东西,所以费城文实中学的学习科目既包括古典语,也包括英语、艺技初步(其中包括木工、造船、雕刻、印刷、绘画、园艺等)、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农业。显然,富兰克林创办文实中学之初是致力于新旧兼顾的,是朝着兼重实用和古典两种知识的道路前进的。第三,费城文实中学分设文科和实科,兼具准备就业和准备升学双重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具有美国特色的单轨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19世纪至二战前美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教育进入了改造与创新的新阶段。面对新国家发展的独特需要,美国教育工作者发挥开拓创新精神,摆脱对欧洲教育模式的移植,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在美国教育制度创新过程中,具有美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也得以确立。

(一)开创高等职业教育之先河:赠地学院的出现与发展

独立建国以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到19世纪中叶,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农业快速发展使人们深感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的急需,但美国此时的高等院校普遍受英国传统大学模式的影响而与职业教育无缘。美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摆脱欧洲大学狭隘观念的束缚,向更世俗、更实用和更民主的方向发展。19世纪50年代末期,一些改革者已经呼吁学院要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对职业问题的关注推动了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通过,这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法案规定联邦以给各州拨付公共土地的方式,为工人阶级子弟接受农业和机械工艺的专业教育提供资金。根据这一法案而兴办的一大批关注教授机械与农业等实用工艺的学院就被称为赠地学院。赠地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既为美国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人才,也促进了实用性知识在学院课程中的渗透。由于切合时势需要以及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赠地学院在19世纪末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进入20世纪后,赠地学院由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在规模与专业领域方面日渐扩展,同时也通过扩充职能主动适应不同人群的多种需要而在美国日益根基坚固。

赠地学院是美国根据自身需要而独创的新式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出现不仅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首先,赠地学院开创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职业教育的先河。欧洲大学普遍受形式主义传统和德国大学理念的影响,仅把大学视为专注学术研究与传授文化知识的学术性场所,而把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工农业教育交由专科学校负责。唯独美国教育工作者秉持实用主义原则,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而非盲目地唯欧洲教育经验马首是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壁垒,最终使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美国人民的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其次,赠地学院在注重职业教育的同时并不忽视人文教育与科学研究。自1930年代末,赠地学院逐步开始重视职业类学生的人文基础问题。在这方面,麻省理工学院最早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1936年,该校规定赠地学院学生必须首先进行大学前两年普通课程的学习,其目标在于给予学生一个更广博的文化基础[3]。赠地学院为游刃有余地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必然会关注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1887年出台的《哈奇法》便规定将科学研究作为赠地学院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赠地学院推动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民主化。1890年,联邦政府通过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规定南方17州必须消除黑人在教育上备受歧视的积习,不然的话要另为黑人开设水平相当的赠地学院,否则联邦政府不予资助。根据这一规定,赠地学院开始向所有合格的申请者开放;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更是明确提出要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东西的地方”。赠地学院将民主化原则落实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日后普及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初级学院的创建:一种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初级学院也是颇具美国特色的高等学校类型之一,相对于赠地学院而言,学界将其称为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翼。

作为一种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初级学院扎根于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19世纪末,随着美国中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学毕业生希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与此同时,一些留学德国的学者极为赞赏德国高等教育理念而希望提高美国大学的水平,将真正有意于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学生选拔进大学。面对这一看似两难的问题,美国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发挥创新精神以谋求解决之道。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 R Harper)尝试将芝加哥大学分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两个阶段,其中初级学院的功能是为高级学院输送优质生源。初级学院从表面上看既满足了更多中学毕业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又有利于排除预科性课程对美国大学的干扰,但其中却隐含着一个新问题。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初级学院的学生能成功地升入四年制大学,大部分学生面临着终止学业时并无就业技能的尴尬境地。于是,初级学院开始增设职业培训,遂成为兼顾升学与就业两种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区等方面的潜力逐渐显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初级学院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初级学院运动的兴起,是针对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以追求高质量、中等教育大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诸生产领域对劳动者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而作出的教育反应[4]。初级学院因时势而起,并积极适应美国本土发展需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日本的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以及英国的开放大学等与美国的初级学院都有相似之处,但初级学院与上述教育机构相比又不完全相同。初级学院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具有复合性职能。初级学院既承担普通教育的职能,同时也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这与只承担单一职业教育职能的其他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明显不同的。除此之外,从学位制度方面看,初级学院为合格的毕业生颁发副学士学位;从创建方式而言,初级学院采取中学向上增延、从大学中独立出来或者另辟新校等多种策略发展,创建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因此,初级学院也可以说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创新之举,是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性的体现之一。

(三)从《史密斯—休斯法》到综合中学:普职融合的单轨教育制度的形成

欧洲古典传统深受官能心理学与博雅教育学的影响而一直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很多国家并不在学校中开设职业科目,或者说,至少在正规学校中不教授职业科目。受此影响,美国人也长期认为学校的重要目标是使人的精神力量得到和谐发展,使个体形成完美的道德品质,应谨防因职业培训等妨碍基础知识的传授。南北战争之后,由于现代化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美国产业界迫切要求教育承担起大量培养掌握科技知识的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在普通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职业培训而产业界又求才若渴的情勢下,美国先是在19世纪70年代受欧洲手工教育运动影响而设置手工业学校,又在进入20世纪后受德国职业教育影响在普通中学之外设立职业学校。但是,以杜威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学者强烈反对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生硬地隔离开来的做法,认为这是违反社会发展方向的。如何处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国会于是就此组成专题委员会进行研究,并于1917年最终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史密斯—休斯法》标志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它不仅规定联邦政府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资助,也规定职业教育成为现行公立学校体制的组成部分,并不在公立学校体系之外单独构成别一学校体制[5]。随着《史密斯—休斯法》的实施,别具特色的综合中学逐渐取代公立普通中学,并蓬勃发展成为美国中等教育的主体。

所谓别具特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综合中学沟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确立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单轨学校教育制度。如前所述,虽然欧洲古典传统颇为鄙视职业教育,但为切合近代工业社会生产的需要,许多欧洲国家将职业教育纳入公立教育体系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尽管如此,欧洲传统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依然清晰可见,即欧洲国家的中等学校主要采用双轨制模式,将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与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分开设置,建立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由于美国长期将教育视为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手段,美国公众遂对欧洲双轨制模式感到不满。于是,美国人民从构建民主制度的初衷出发创造性地发展教育事业,创建了一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同一场所并行不悖的新模式。综合中学的形成,标志着美国摆脱了欧洲双轨制的影响,开始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制度[6]。其次,综合中学是民主与效率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综合中学使在职业和教育目标上存在极大差异的学生共处,引导他们获得共同的观念、共同的理想以及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共同方式以形成社会凝聚力。在某种意义上说,综合高中堪称美国民主制度的原型。另一方面,综合中学关注学生在能力倾向与抱负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同一机构内为学生提供分化的课程,这也是为不同领域提供专门化人才做准备。综合中学兼顾民主与效率符合当时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综合中学在美国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二战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创新性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不啻是一部创新史。我国著名外国教育史专家滕大春先生在谈到美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时曾深刻地指出,美国教育建设的高速发展,首先是因为来美移民富有面对社会巨变的气魄和才能,从而能够敏于开辟教育新天地,探寻教育新途径;其次,美国人在创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不但善于吸取借鉴欧洲各国成功的教育经验,不闭关自守、抱残守缺,而且还特别注重在学习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7]。这不仅是美国教育在历史演变中所凝结的精华,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时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贺国庆,朱文富.外国职业教育通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90.

[2]劳伦斯·A,克雷明.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M].周玉军,苑龙,陈少英,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9.

[3]贺国庆,朱文富.外国职业教育通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37.

[4]王保星.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97.

[5]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13.

[6]石伟平,匡瑛.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2.

[7]贺国庆,朱文富.滕大春先生纪念文集[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420.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before World War II

SHI Wei-xi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Abstract:Whether it is the borrow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British apprenticeship and European secondary real schools 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s which combine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grant colleges and junior colleges, they all show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ying the innovativ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before World War II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system;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探析电子商务企业薪酬管理创新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