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比较

2017-07-01 19:39席悦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质量指标血小板混合

席悦

(商丘市中心血站 体采科 河南 商丘 476100)

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比较

席悦

(商丘市中心血站 体采科 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 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单采血小板;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指标

在血小板输注过程中,多采用单采血小板,但随着临床治疗对单采血小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单采血小板供需矛盾日益加剧[1]。虽然相关资料对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及质量指标有明确规定[2],但因国内大部分临床医师对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标准存在质疑,导致混合浓缩血小板仍未得到广泛应用,进而造成血小板资源浪费。本研究旨在对比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商丘市中心站体采科需要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50例,排除发热、骨髓移植、脾脏肿大等患者。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40.1±5.3)岁。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40.6±5.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制备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输注单采血小板,血小板来源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观察者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采用常规方法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采集于T-400新鲜全血,并在6 h内进行第1次离心,收集尽可能多的血小板,之后重离心富血小板血浆,使用全自动无菌接驳机将浓缩血小板进行混合,并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材进行滤白,随后轻离心转移袋中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并将上清液保存于保存袋中,室温静置1~2 h,自然解聚后将其放入血小板保存箱保存,并维持温度为(22.0±2.0)℃,频率为60次/min。

1.3 评价指标 根据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3]判断血小板制品质量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有效: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1 h≥7.5,24 h≥4.5;无效:CCI 1 h<7.5,24 h<4.5。

2 结果

2.1 质量指标 观察组合格率为100%(25/25),对照组为96.0%(24/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BC混入量、WBC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血小板制品质量指标对比

2.2 治疗效果 对照组输注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0%;研究组有效2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8.0%。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小板减少将造成临床出血,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将使死亡风险性增加[4]。临床上多采用输注血小板的方式对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出血进行纠正,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血小板制品质量指标合格率、血小板计数及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BC混入量、WBC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质量指标基本无明显差异,可减少白细胞含量,但其中有1例红细胞混入量超过质量标准,导致混合浓缩血小板中红细胞混入量增加。此现象可能与血袋尺寸大小、献血者和操作员有关。混合浓缩血小板最大的特点是非单一性,可由多位献血者提供,因此患者易产生输注无效及同种免疫等不良反应,但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研究中的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可改善和控制出血症状,提高非血液疾病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水平,且效果较显著。

综上所述,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可有效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血液利用率,值得临床推广。

[1] 罗晓娟,李飞.汇集浓缩血小板并滤除白细胞后的质量指标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2):1511-1513.

[2] 王刘奇.不同抗凝剂及采血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25(5):366-367,384.

[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07-01.

[4] 林栋,陈宝婵,叶柱江.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3):176-178.

R 457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042

2016-12-06)

猜你喜欢
质量指标血小板混合
混合宅
基于移动护理下全院护理质量指标监控系统的探索研究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茶叶籽油精炼工艺条件对其质量指标的影响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医学检验质量指标: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基本工具
混合所有制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