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权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
摘 要:教学相长,乃教育颠扑不破之真理。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个有智慧的学者,才可能会是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而要如何做到智慧型的学者和教者呢?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博观而约取,并且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联系实际,勤践躬行。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心态,长远的眼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个性,独具魅力,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态势。
关键词:智慧;学者;教者
“学者”这里指学习的人,而非博学多闻,术有专攻之人之称谓也。《礼记·学记》上有句名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教育教学之美好蓝图,实现它是需要智慧的。教学教学,实际上应该是学教,先学后教,以学促教,以学导教。教师首先要是個有智慧的学者,涵养悠游,才可能会是一个有智慧的教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恢恢乎游刃必有余地。
一、智慧的学者表现
1.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庄子·养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谓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这就要求我们要智慧地学,学出智慧。就语文老师而言,“博观”、“厚积”就是要求我们要广泛的阅读,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甚至天文地理、历史政治、通用劳技等都要稍有涉猎,做到信手拈来、张口就来。“约取”“薄发”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读,要术有专攻、有深入研究的一技之长,成为某个小专业、小课题的专家和权威。这样以点带面,以面显点,既能避免面面俱到的捉襟见肘,又能不当“执一隅之见”的“鄙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做一个智慧的学者,必先成为一个博闻强识、多闻阙疑的勤奋努力的人。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只埋头走路,不选择方向的人是辛苦而愚钝的。守着一亩三分地,哪管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人也是井底之蛙,难与之言宽阔四海的。智慧的学应该是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善于借鉴、迁移,左右逢源、举一反三的。就如语文教育大家陈日亮老师“大化语文”的概念。“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读书联系到做人,把语文和各个学科打通,和人生世界打通”,把语文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相通。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勇气和智慧,这是何其科学的学习理念和境界。除了其他学科是“他山”,其他人也是“他山”,要善于向前辈和有经验的人学习,扬其长,避其短,少走弯路,多觅捷径,这样的学才能简约高效,事半功倍。
3.联系实际,勤践躬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智慧的学习是善于运用的学习,而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我们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然而,我们有多少课堂是真的以这标准为标准的?学了四五年的物理却修理不了家里简单的电器故障;教英语的老师碰到个老外,却不能流畅自如的沟通;讲作文的老师,台上夸夸其谈,大谈其作文理论,却未曾写个下水作文。凡此种种,都是失败的学习、无效的学习、没意义的学习。智慧的学习应该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知识成为活的知识,让能力成为看得见的能力。
当语文老师已经成为一个懂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学者”之后,自身的生命动力自然是充沛的,精神世界也是勃郁莹润的。就如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的理念,“强调的其实是语文与人生健全发展的关系,通过语文活动达到生命的大境界”(钱理群语),语文这一学科甚至有关语文的所有知识已经不是外在游离于生命主体的存在,而是内化于主体生命的血液和筋肉,生命已经成为学科的一种诠释和注解。寓于中而溢于外,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而然的境界。有了这种学的境界,教的智慧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福建师大文学院的汲安庆老师说,智慧的教育一定经历了主体生命的润泽和牧养,像水一样灵动,像地一样肥沃,像草一样繁茂,像花一样芬芳。
二、智慧的教者需具备的要素
1.眼光长远,心态包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最急不得的事。不能像梁实秋所描绘的那样:“孩子刚学会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雄师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机买卖……”然而,现在的教育最是急功近利。“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没有耐心的等待,只有“只争朝夕”的你追我赶。于是,老师和学生的青春就荒芜在没有多大实在意义的题海战役之中。急功近利也就唯利是图,渐渐的为师者和为学者也就耐不住寂寞地浮躁起来,君不见街头巷尾各种学习的速成班,多少课堂速成教学法。
功利的教育是鼠目寸光的教育,也是偏执狭隘的教育。也因此,它无法包容爱和美,无法理解似傻却真的执着的静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曾将一把石子递给杂货铺老板“买糖”,杂货铺的老板迟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生。”
这个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与情怀,他没有以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教育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所以也找不到一种通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
2.因材施教,引导得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所有刚入学的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能提20多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多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明天想干都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智慧去对待差异。刘卫平校长在《少教,才能多学》一书中也说到,好的教育绝对不是让姚明去跳水,让郭晶晶去打篮球。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的教育,该跑步的去跑步,该跳高的去跳高,该踢球的去踢球。
《菜根谭》有云:“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智慧的教育应该是因其势、因其时、因其人而利导之的教育,而不是强人所难、揭人所短的象牙塔里的自说自话。现在的教育为什么低效、无效,甚至反效?归根结底,和教师的无力引导、无法引导乃至错误引导关系极大。自己昏昏,是无法使人昭昭的。有多少老师是抱着教材和现成的教案讲义,守着所谓专家的观点和结论在误人子弟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不曾浸润学习,有深度的理论书籍读不下去,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毫不知晓,如何具备敢架轻舟,勇力潮头,指引方向的能力?
3.形成个性,独具魅力
有人说,工业化、商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共同特点是不提倡叛逆、个性,特立独行,只讲究服从、复制,千篇一律。然而教育却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智慧的教育尤其如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整齐划一固然有整齐划一的美,百花齐放,参差多态,才是作为发展人、塑造人、成就人的教育之根本。许多有建树的大家、名家,基于自身对世界独特认识的眼光,以异于常人的外在表现和行动,高蹈出世,遗世独立,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道绚丽的风景。只要这种行动不触碰道德的底线,不伤害别人的利益,都是值得称颂而应该得到呵护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发现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的闪光点,也才能更珍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出轨”和“创新”。
反观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教师能本乎良心,着眼于教育的立德、立心、立人,为学生的人生做有个性的考虑?重术轻道,重分轻德,以自我为体,以学生为用,漠视个体独特的生命表达,轻蔑自由发展的成长需要。
智慧的“学”和智慧“教”,是一种和谐幸福的生命状态,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智慧的“学”是智慧的“教”的深根、沃土和牢基。只有渗透智慧的学习和教育,才能培养出茁壮的参天大树、繁茂的鲜花绿柳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这样的教育才值得生命驻足、流连和赞叹。
参考文献:
[1]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D].扬州大学,2006.
编辑 薄跃华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