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江
(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摘 要:结合高中体育排球教学实际,探讨提高排球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特别在排球教学的形式多样,如将排球基本动作技巧编排为有节奏感的体操,使用多媒体,巧用体育游戏等。希望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体育;排球;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达到学生能力全方位发展的目的,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排球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诟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往往较低。基于此,对排球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高中体育排球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做好排球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直以来,高中体育排球教学往往是先让学生绕操场跑几圈,然后再进行相应课程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自由练习,这样学生往往不能对排球这一运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排球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比赛中常见的排球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准备活动中加入动感体操或者健美操等,或者将排球基本的动作技巧编排成有节奏感的体操等,这样使学生不但完成了运动前的热身,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放松心情,为学生后续的排球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使用多媒体参与教学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度不断提升,高中各个教师也基本上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在排球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形象、生动、灵活,比如在教学排球基础动作时,教师就可以播放视频,通过多媒体中的慢放以及回放等功能,使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得出排球运动的基础动作要领,然后通过学生后续练习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排球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的比赛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中运动员在对抗过程中应用到的各种技巧以及战术,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排球能力。
三、在排球训练中应用体育游戏
和篮球运动一样,排球对动作技术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掌握规范的动作,以提高排球运动水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常会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反复训练一种动作,并且让两两学生对练,长期下去,学生往往会对排球运动失去兴趣,逐渐变主动学习为被动学习,这也就使得排球课程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排球运动技术,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打排球、单独垫球及躲避球的排球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垫球技能;使用传球接力以及过网传球来锻炼学生的传球技能,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排球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证排球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还应维持体育游戏的秩序,并且保证整个训练过程的安全防护,因为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缺少规范性要求而忽略了对自身的约束,这样必然会大大降低排球游戏的教学有效性,并且排球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学生的运动强度较大,因此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肢体受伤的情况。所以在进行体育游戏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教导学生安全防护的方法,以使排球游戏在平稳、安全及规范的环境下进行,最终达到逐渐提升学生排球技能的目的。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受高中生体能以及生理成长的不同,这导致学生排球技术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可能消除影响学生排球技能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这类问题,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以使全班学生的排球技能得以提升。
比如,在传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三个层级的教学手段,第一层级针对的是排球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传球技巧,并让学生通过训练逐渐掌握;而对于中等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教导学生整体传球技巧,满足学生提升排球运动技能的需求;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比如提升学生的传球速度与距离等,这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另外,在教学的结果评价上,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评方式,将期末考试变为整个训练过程的考评,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以更加长远的目光来评价学生,这样不但能夠获得最合理的考评结果,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日常考评过程中,针对某方面能力有巨大提升空间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并指导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技能的提升,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总之,高中体育排球教学应该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教师应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导工具,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入体育游戏教学使学生在兴趣化的活动中掌握排球运动技巧,并且通过实施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逐渐从不排斥排球课到逐渐喜欢上排球课,调动学生排球运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王银普,毛华燕.南阳市普通高中排球课教学现状分析[J].群文天地,2012(5).
编辑 薄跃华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