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解读中国实践、中国制度,既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也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活力、有效率,其生长的基本逻辑就在于:从基本理念上看,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制度资源上看,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制度主体上看,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在民主与民生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资源配置机制上看,把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统一起来,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关键词]中国制度;基本理念;制度资源;制度主体;资源配置
[作者简介]孙来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ZD006)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1} 中国制度是形成有据的,也是创新有道的,有其自身的生长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科学的思想指引、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世界潮流的碰撞激荡、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构成了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变量。“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以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高度自觉,辩证把握制度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多种关系,则是中国制度永葆充沛活力之道。”{3}
一
从基本理念上看,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既不因循守旧,也不折腾,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坚定中国制度自信
“當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4}习近平的这段论述,表明了中国现代化转型和中国制度发展的独特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苏联模式因苏东剧变而遭到失败,拉美模式、东南亚模式因发展停滞而引起反思,传统现代化理论因欧美诸国的再发展危机而受到质疑。相比之下,中国现代化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这条新路,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反映了人民意愿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使中国在短短30多年时间内摆脱贫困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现代化后发追赶的“中国奇迹”,奠定了中国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5}。改革开以来,中国制度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来的效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使其能够比西方制度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这有助于中国提高全球影响力。{6}
2.推进制度创新的自觉
在中国制度的前进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制度自觉,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依然突出的生态问题、依然粗放的发展方式、依然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等表明,中国制度并非完美无瑕,还有很大的改进必要和成长空间。就生态问题而言,当下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7}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央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族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
3.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创新制度的辩证统一
如何将思想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8}。这段话表明,改革有其原则坚守,制度创新有自己的内在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同时保持坚定制度的自信与创新制度的自觉,同时保持原则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制度创新的底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例如,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而面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方面的问题,我们无疑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但是,“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9}。
准确把握中国制度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10}这表明,“两个三十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国际著名学者、埃及思想家萨米尔·阿明用自己的话语方式曾经论及过这个问题: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的各项成就“通常被描述为奇迹,事实上并非如此。换言之,如果没有革命为此打下一些必要的基础,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11}。阿明在是否用“奇迹”一词来描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问题上有斟酌,但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的判断则是明确的。可以说,正是在制度坚守与制度创新的统一中,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中国制度保持了延续性和生命力。endprint
二
从制度资源上看,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既不搞夜郎自大,也不搞邯郸学步,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间的矛盾,经历解构与重构两难选择,往往会伴随社会群体的分化,稍不注意就会招致社会发展的断裂。为了缓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修补自身制度的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12}。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探索,欧美先发现代化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化解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制度设计。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许多转型难题。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决不搞夜郎自大,深谙制度成长要善于从外部获取积极资源的道理,深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3}。例如,城镇化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德国并没有像许多西方国家那样追求城市发展规模,而是奉行“小即是美”的城镇化思路,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造就了一大批分布均匀、设施完善、功能明确、经济发达的小城镇。这种做法既有效避免了“现代城市病”,又利于实现传统村庄的现代转型。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实现城镇化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但可以从德国“小即是美”的城镇化思路中获取有益的借鉴。中国农村人口的转移不宜走向大城市聚集的道路,而应该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作用,以此有效避免“城市病”,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14}
2.深深扎根中国社会土壤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习俗等方面,中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经验时,必须充分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国情实际。解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先富与共富等独特性难题,既不能幻想直接请来外面的和尚“念真经”,也不能奢望从别国突然搬来一座制度上的“飞来峰”,只有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好本土的资源,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个中道理,正如清代思想家魏源所言:“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默觚下·治篇五》)对于中国制度的特殊性,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前不久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在指出了西方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的“荒谬”对华心态之后,特别强调:“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行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一样;其次,西方必须理解,中西文明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中国不会成为西方,中国将朝着其特有的方向发展”{15}。从根本上说,中国制度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并从中努力汲取宝贵的营养。
3.正确处理利用本土资源与借鉴外来资源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16}这段话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制度创新发展经验的总结。创新中国制度,必须处理好利用本土资源与借鉴外来资源的关系,扎根中国社会土壤,但决不搞夜郎自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但决不搞邯郸学步。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历史任务,遭遇传统、现代、后现代等不同时期叠加的矛盾。例如,城乡关系因为多期叠加的矛盾表现得尤其复杂。那么,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之路?习近平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17}换言之,就是要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积极发扬自身的优点,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高度评价过中国制度的这一特点,称“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18}。
三
从制度主体上看,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既避免了西式民主的陷阱,也避免了发展上的“李嘉图陷阱”,在民主与民生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9}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在其领导下争取和维护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20}对于这一点,意大利经济学家洛蕾塔·拿波里奥尼看得很清楚:“中国如果没有建立具有国家凝聚力的政权,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开放的民主政治体制不是更适合中国吗?答案是,中国从1860年至1945年殖民统治期间历经磨难的事实证明,这种体制在中国并不可行”{21}。就现实而言,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难免会出现一盘散沙甚至分崩离析的局面,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艰辛努力将化为乌有。近几十年来,一些转型国家盲目照搬西方,导致发展停滞、社会倒退,甚至引发内战、国家分裂,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2.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endprint
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内在一致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作为改革创新制度的衡量标准。在此过程中,反复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尤其注重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优势和积极作用,注重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事前广泛征求建议,事中广泛听取意见,这是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经验、重要特点。“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2}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力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网络问政”“阳光信访”“民意直通车”等民主新鲜事不断涌现,人民民主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效。日裔美籍学者福山通过比较以后指出,中国官员“的确努力了解民众的不满,并就此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政策……中国的政治体制最重要的优点就是能够迅速做出众多复杂的决定,而且决策的结果还不错,至少在经济政策方面如此”{23} 。国际知名学者帕斯夸里·帕斯奎诺在谈及中国政治制度时提出,竞争式西方民主政治并非当今世界的唯一最好政治模式,中国也无须对此进行复制,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展现了其包容性和协调性,这些优点需要更加清晰地加以阐释。{24}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民主与民生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离开民生空谈民主,人民不感兴趣;失去发展支撑,民主愿景最终必然落空。正如牛津大学教授斯特恩·雷根所言:民主只有促进了发展,才能确保民主自身的发展。没有发展,民主会被历史湮没。{25}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制度的设计权如果被少数人掌控,民主的话语权也必然被少数人掌控,社会必然会出现利益群体的阻隔,最终陷入一部分人的发展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牺牲为前提的“李嘉图陷阱”。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最大多数人民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从而实现民主与民生的良性互动,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活力所在。
四
从资源配置机制上看,把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统一起来,既告别“计划崇拜”,又拒绝“市场万能”,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中国制度的双重超越
如何对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世界经济思想史上争论已久的焦点,也是当前国际学术界仍在热议的话题。中国制度在此问题上的设计实现了双重超越——既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也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有关解释。
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自由市场经济无需政府介入,只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如果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以自私的方式行动、最大化個人的福利,那么,当市场供给与需求相等时,这个社会将会得到所能得到的最大可能的财富。”{26}凯恩斯经济学虽然反对自由放任,但是,它所主张的政府干预仍然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政策设计。
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容的。在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传统理解虽然不再独占话语主导,但围绕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至少发生过三次大的论战。{27}在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解读,这种现象在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学者戴维·施韦卡特、斯坦利·穆尔、伯特尔·奥尔曼、詹姆斯·劳勒等人,曾围绕马克思到底是不是市场社会主义者这个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28},迄今仍存歧见。
根据对马克思有关著述的理解,马克思在早先和晚年对于未来社会经济体制有过两种设想:就其早先的一般论述来看,市场经济已经充分发展了的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将扬弃市场经济,因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其晚年思想而言,市场经济尚未得到发展的经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在世界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则应该利用市场经济。当然,后一种设想,更多的是蕴含在马克思晚年“跨越论”思想的深层次之中,而没有被具体地、明确地表达出来。{29}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人们过去曾长期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经济体制的一般设计直接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浓厚的“计划崇拜”情结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将资源配置手段从社会基本制度中剥离出来,突出计划和市场的经济手段功能和具体体制属性,将人们从“计划崇拜”情结中解放出来。在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回应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30},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中国制度的资源配置绩效
世界经济史表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有优势,但存在经济外部性和调节滞后的问题。近些年来,受国际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所谓“市场搞定一切”的观点在国内也不乏追随者。中国制度在告别了“计划崇拜”情结以后,决不能又陷入“市场万能论”的泥潭。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和高度的制度定力,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明确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设计,市场经济侧重体现效率,政府调节侧重体现公平,两者的结合将有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经济起着一定的规范与引导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的价值导引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政府也发挥着一定的浸染与牵制作用,它根据强大的市场逻辑去影响政府的运作形式和效率。从实际运行看,虽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并未度过“婚姻磨合期”,市场决定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协调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31},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已经焕发、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活力,显示出制度的巨大潜能。尤其值得强调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寻求应对方案,国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在这场各国同场竞技、激烈竞争的“公开考试”中,我们顶住各种压力,化危机为生机,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调节作用,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绩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与活力。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在2015年指出,“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支撑和增长来源,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会给西方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32}。endprint
总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习俗、目标与追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构成其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根据。如何把握各种因素从而进行有效的制度整合,体现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胆略。对于中国制度而言,其生长逻辑也是如此。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路易斯·保利诺明确指出:“所谓‘一种制度适用于所有国家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每个国家都是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具体现实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制度;事实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帮助6亿多人脱贫,充分说明这种制度是非常有效的。”{33}人们有理由相信,日趋成熟定型的中国制度不仅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而且会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
注释:
{1}{4}{12}{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孙来斌.中国制度永葆活力之道[N].人民日报,2016-
01-15.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6}涂一帆等.海外专家积极评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6-
03/08/c_128784249.htm.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3.
{8}{20}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9}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3-09.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2.
{11}Samir Amin,On China:“Market Socialism”,a Stage in the Long Socialist Transition or Shortcut to Capitalism? Social Scientist,No. 11/12,2004,p.14.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4}孙来斌.德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6(1上).
{15}{32}[英]马丁·雅克.英国被中国崛起的“万有引力”牢牢吸引了[EB/OL].觀察网,http://www.guancha.cn/MaDing-YaKe/2015_10_22_338426.shtml.
{17}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
05-02.
{18}[英]阿诺德·汤因比著,郭小凌等译.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8.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
{21}[意]洛蕾塔·拿波里奥尼著,袁鲁霞、静平编译.为何中国共产党比我们资本主义国家经营得好[J].红旗文稿.2012(18).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23}[美]弗兰西斯·福山.美国民主没什么可教给中国的[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2011-01/19/c_12997704.htm.
{24}王琎.突破西方政体类型学的当今中国政治制度——国际知名学者帕斯夸里·帕斯奎诺谈中国政治制度[N].光明日报,2013-08-20.
{25}[英]斯特恩·雷根.美式民主现在已停止传播[N].环球时报,2014-05-04.
{26}[美]理查德·沃尔夫、斯蒂芬·雷斯尼克著,孙来斌等译.相互竞争的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0.
{27}颜鹏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再认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4).
{28}在戴维·施韦卡特、詹姆斯·劳勒等人看来,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的本意只是说不能把市场机制当作调节经济的惟一机制,工人领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合适体制;而在伯特尔·奥尔曼看来,将马克思描绘成市场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作为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的机制,市场具有与资本一样的影响力。一旦资本和市场的全部力量释放出来,人类免除它们带来的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以理性的计划代替市场的自我扩张。See Stanley Moore, Marx versus Market,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66-68.See also David Schweickart, James Lawler, Hillel Ticktin & Bertell Ollman, Market Socialism: The Debate Among Socialists, N.Y.: Routledge, 1998, pp.7-192.
{29}孙来斌.“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81-185.
{3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31}孙来斌、王会民.群众路线面临的实践困境及破解路径[N].理论探讨,2015(5).
{33}韩硕、殷淼、张志文等.根植社会土壤 凝聚发展共识——国际人士高度评价中国政治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6-03-04.
责任编辑:李瑞山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16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