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志爽
摘要: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动手动脑能力进行了教学探索,着重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能力 兴趣
一、培养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知识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创造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必要的,可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教学《小鸟找家》及《春天》,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东洲公园,边欣赏大自然风光,边讲解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让学生帮助小鸟找家,寻找春天,通过活动找到生活与美术的结合点,体会美术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图形,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驱使他们创造图形美的欲望,积极思维,善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术作品的完成就是一次创造,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呢?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创作练习。如教学《窗口》一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一些素材融合于窗口,这就是一次想象作画。二是通过“幻想性”“假想性”命题,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想象力。但创作时,一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取绘画素材;三是指导学生创造性绘画,特别是在构思、技法上突破常规。
三、点燃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求异性,即不苛求于传统的一般答案和方法,常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前段时间,笔者上了一节泥塑课,首先让孩子们用泥打成一大片块,然后把手捏成拳头放在泥片正中间,再让孩子们把泥片四周立起来把手捂实、拍平整,再把手从泥中抽出,泥就堆成了一个洞。这时教师就启发孩子们说,看这个洞像什么?发言异常热烈:有的说像一口古井,有的说像鞋子的洞,有的说像缩头乌龟,有的说像袜子的洞,有的说像花瓶。然后笔者让学生们按自己的想法做。下课时,一件件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作品展现在笔者眼前。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美术学科就是这样灵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看到一棵歪歪斜斜的柳树,木匠认为它没有用,而厨师却说可以用来做菜板,农夫说可以纳凉,画家说可以入画。
四、用童心评阅学生的作品
儿童的世界充满童话、充满幻想,而我们成人的世界是现实的,成人与儿童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产生的感想是不同的。儿童的作品大都充满大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带着童心评阅他们的作品。比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灰色,当老师问他太阳为什么是灰色的时,他一脸忧郁地说:太阳为汶川的遇难人民默哀。这些丰富的想象不是我们成人可以比拟的。教师需要带着童心,用惊叹、赞美的语言来欣赏学生的佳作,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并对其加以指导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五、在表现中引导创新
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大胆联想后,为进行创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趁热打铁,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联想到的物象,有的同学虽不能一下将联想到的物象画准确,但可以告诉他们,如何抓住原物体形象、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由原始形象逐渐变形到联想的另一个物象。此时,我发现,同一个原始形象在夸张、变形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表现得各有特点。如一片狭长的边沿带齿状的树叶,有的学生由它联想到一只小船;在逐渐夸张、变形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把它表现成一只漂亮的眼睛,齿状边沿变形成眼睫毛;还有的同学把它表现成一只轻巧的带把手的小锯刀。学生由一个原始夸张、变形表现出多种艺术形象,说明学生在表现形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本课学习由一个原始形象根据其形态特征,联想到另外的物象,并把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的同学总结出:“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大胆联想。勇于创新,一定能发明创造出许多有用的东西”。此时,学生不断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还明白了许多重大的發明都是从细小的事物中不断创新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于丽媛.对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6,(2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