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加之高校不断的扩招、每年出现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因此政府、高校、企业和高校学生都应高度重视。本文在对我国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就业趋势进行了预测,并研究和探讨了对高校就业相关指导思想及政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指导思想
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每年毕业生剧增的问题,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可以说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业难、毕业生多的问题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大问题。本文从对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出发,分析高校学生就业的趋势,探讨就业指导思想与相关政策研究,目的是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就业困难。
一、高校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逐年剧增,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而2013年毕业人数已经超过了699万人。另外,为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要求,我国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导致大量年富力强的国企员工下岗。同时,国家推行城市化建设,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劳动力过饱和的状态。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了普遍现象。
但我国高校学生普遍还保留着“天之骄子”的心态,认为自身能力很强,毕业找工作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一线劳动岗位。还有一些学生就业心态焦急,对工作饥不择食,找工作时根本不考虑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盲目的签订劳动合同。北大毕业生回家养猪、高校毕业生疯狂参加公务员考试、本科毕业生零工资工作等新闻,都体现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国家近年来在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并对企业雇佣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倾斜,但只是杯水车薪,对于整体的就业困难帮助甚微。
二、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高校扩招
我国人口众多,本身社会上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限、本就不能实现一人一岗,因此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是逐年递减的。然而我國高校这些年不断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减小的趋势。因此,每年必然会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是找不到工作的。高校扩招是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二)高校毕业生本身能力有限
在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中,还沿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以课堂上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要的形式。一些学校培养的知识非常陈旧,很多都已经被市场所淘汰,根本没有应用价值。而另外一些学校专业设置过细,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难于适应工作岗位对其的知识结构要求。一些大学跟风设置专业和课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每年毕业大量学生,严重的供大于求。由于高校学生缺少实操的机会,造成很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很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高校学生缺乏就业培训的机会
高校学生在学校阶段主要是在课堂内接收知识灌输,很少有关于面试、应聘以及在单位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的培训。在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要么过分自信、夸夸其谈,要么过分胆小、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还有一些在试用期阶段就不能够与人合作、很难与上司沟通、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建议等。久而久之,很多企业都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差,都不愿雇用高校毕业生免费为其进行就业能力培养,而宁愿高薪聘请具有较好工作经验的人。
(四)就业功利化
受到整个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很多大学生毕业期望值很高,不做技术工、不做一线功、小事不干大事却没有能力干。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差、缺乏责任心的问题,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频繁跳槽,有的则是对单位或岗位的忠诚度非常低。
三、高校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一)进一步改善高校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
为了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多种政策,例如大学生村官,就是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出路。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处于和谐和良好的状态,国家有能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途径,据估算,每年我国可以新增约560万个就业岗位。另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趋势近年来在逐步放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就相应的增多,就业压力就可以减小。我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从不断扩招逐渐调整为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自身素质提高才能够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国家也在不断出台就业政策缓解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例如通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高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能动性,扩大了就业空间。另外,国家还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录用高校毕业生。
(二)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将自我定位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传统的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只重视经济目标、盲目追求留在大城市的现象在逐渐减少,更多的毕业生能够理性看待待遇问题和事业发展的问题。高校毕业生逐渐意识到不是只有留在大城市、进入高级企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才有发展机会,一些二三线城市或中小型企业更有利于他们的事业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很多高校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全家倾其所有来培养的,有些甚至办理了助学贷款,因此毕业后就有巨大的经济压力,追求高报酬的工作也可以理解。如果他们选择一份收入较低的工作,可能来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有的甚至无法偿还助学贷款。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物质条件仍然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三)就业手段和就业渠道会有较大变化
受到我國特殊国情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还是体制内单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非市场化的单位。这一类单位包括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在体制内的单位工作环境好、工作压力大、福利待遇好、所受到的尊重程度也高。而另一类体制外的单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市场化的单位,则普遍被认为工作的风险要远高于前者。这一类单位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等。在市场化的单位中工作的不稳定因素较强、工作压力较大。高校毕业生为了追求稳定而选择体制内的单位不足为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不断变革,体制内的单位也逐渐要参与到市场化的竞争中,也会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理性的分析两种类型的单位究竟哪一种更适合自己、更能帮助自己实现职业目标,因此在具体择业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要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关注就业形式
高校毕业生作为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重视个人素质、人际交往能力、道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既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又能够学会团队合作、学会与人共事,从而满足未来职业的要求。
同时,高校毕业生还要关注和分析就业形式。择业是影响一个人人生道路的关键选择,直接影响了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家庭的幸福和和谐。高校毕业生只有关注就业形式,对就业政策、趋势等进行正确分析,才能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加强政府就业政策的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深化教育体制以及其他与就业相关的体制改革,不断地规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以及政策的引导,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积极创造出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环境;制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倾斜性政策;宏观的、统筹考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等全链条的工作;发展二三级城市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鼓励高校学生到基层就业。
(三)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式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以及科技进步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要强化自身的管理,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从重视学生数量向重视学生素质的方向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有机结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成功率。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思想的培训是重要的内容。但是我国高校教师素质还是有待提高,很多学校对于就业指导思想的培训只是走个形式,而负责这门课程的老师只是临时抽调、简单应付而已,并没有对就业市场情况、国家就业形势、以及企业的人才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这样的教师介绍的就业指导思想,有效性可见一斑。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带来问题的逐渐显现,高校毕业生已经“走下神坛”,摘下了天之骄子的帽子,逐渐变成了社会中的普遍群体,甚至是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弱势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从对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出发,分析高校学生就业的趋势,探讨就业指导思想与相关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学生共同努力,打造科学、合理的就业体系。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解决好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现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03):100-103.
[2]姜萍.校院两级管理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杨乐.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其指导思想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06):48-48.
[4]郭晶晶.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指导探究[J].科学导报,2015(17).
作者简介:段星宇(1986-),女,回族,研究生,助理讲师,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化传播系,研究方向: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