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楠
低年级学生虽然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面对着意在言外、言简义丰的古诗,却常常不解字义,因此,教师常尽力解释字词。笔者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解字解词,而在于诵读、想象体验。
一、 吟之诵之,感受韵律
古代诗歌历来的传统是“诗言志”,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外化的结果。《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的嗟叹咏歌,便是以吟诵的方式来诵读古诗。吟诵是一种传统的读诗方式,有其基本的规则,徐健顺等人编写的《我爱吟诵》中,在依字行腔的基础上,将吟诵的规则细化为三条:平长仄短入声促;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韵尾字拉长。这些规则,其实是将古诗中最精华的韵律美,通过拉长或缩短声音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以吟诵的方式来读古诗,最能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如果教师采用“两字一顿”的单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久而久之,在学生眼里,古诗将变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使得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吟诵采取的“平长仄短”等依字行腔的读诗方式,使得古诗的节奏变得鲜明且富有变化;又因为依字行腔不像音乐那样有固定的旋律,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再配以手势,手舞足蹈,吟咏歌唱,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低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时,一开始,笔者就采用吟诵的方式来教他们。起初,他们并不知道任何规则,只是模仿我的吟诵来唱诗,唱得很开心。在笔者的吟诵课堂上,学生们手舞足蹈地唱着《古朗月行》,从“不、识、月”等入声字中,体会大诗人李白儿时的可爱与童真;学生们低吟浅唱着《游子吟》,从悠长深远的声韵中,感受母爱的光辉与温暖;学生们读《渡汉江》,那一句先是急促,转而犹豫踟蹰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让他们初识游子心;学生们读《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句中只有两个平声字,吟诵起来字字铿锵有力,是金石般的劝诫之语。
吟诵依字行腔的方式,虽没有华丽的表达技巧,却朴素平淡地展示了汉字的音乐性,反映出“大巧若拙”的审美观。让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外在的音乐性,并进一步去体味其“内在的节奏”,即情感的律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调动,与诗中饱含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领会古诗中所具有的情感之美的目的。这样的体验,比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更有效,因为它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学生主动去感悟的。久而久之,同学们便能感受不同诗歌的韵律,在把握了节奏的基础上,再来想象诗境,感悟诗情,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 展开想象,身临诗境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怎样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来进行古诗的教学呢?笔者在吟诵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诗歌的情境。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读正确,读出节奏;在流利吟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在学生对诗意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吟诵,学生闭眼想象,反复数次,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此时,如果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有很多话要说;然后,再引导学生吟诵,教师闭眼想象。学生的想象,有时可能并不与诗意完全重合,但有时学生的想象比诗意更加丰富。如在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吟诵,让二年级的小朋友闭眼想象画面:他们从我的语调变化中,仿佛看到了乌黑的像墨汁一般的云彩,看到了很急很大的如珍珠般亂跳的雨,好像看到了一阵狂风吹来,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大雨,也看到了雨后望湖楼下的水,好像连到了天上。这都是诗歌的内容,学生能够想象得到已是可贵,更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好像看到雨停了之后,望湖楼下的水与天连在了一起,有一道彩虹挂在天边,美丽极了。彩虹是诗中没有的内容,但他好像已经真的走进了诗歌,真的在望湖楼经历了这一场风雨,也真的看到了彩虹。读到这里,学生已经能够身临诗境,体悟诗情了。
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闭眼想象诗境,还可以让学生动笔创作,把在诗中仿佛看到的情景画下来。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迅速,他们对画画有极大的热情与兴趣,画出诗意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感知诗境,体悟情感的过程。在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学生想象了这首诗的诗境,思维非常活跃,脑海里出现了许多壮观的景象。这时,我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物画下来,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达出来,使画面与诗文相吻合,颜色与情感相结合,学生能够把所想的景物画下来。假以时日,长久训练,学生自然也能把想象到的画面完整地写下来。有思维想象这双翅膀,感悟诗情并非难事。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趣味性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吟诵还是想象体验,都是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积累。吟诵、想象体验这两种教法,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下一学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