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
——以重庆地区为例

2017-06-29 12:00王雪筠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土家族苗族

王雪筠

(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047)

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
——以重庆地区为例

王雪筠

(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047)

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不仅能传承与发展民族服饰文化,还能形成地方高校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通过分析部分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状,以及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优势,探讨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途径。

服装专业;重庆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专业建设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是区域特色文化传承最好的途径,也是地方高校服装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域文化存在差异,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只有结合本土优势并具有地方特色,才能区别于其他高校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 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现状

虽然各个院校服装专业的办学层次与特点有所不同,但不少学校根据自身地处或邻近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办学特点,在专业建设中融合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促使学生基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服饰设计创新。服装专业教学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方式有多种(见表1),融合的程度也有差异,一些院校已形成了本校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海南师范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结合黎锦艺术的传承、开发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培养黎锦装饰艺术、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特色人才,开设了一系列关于黎族服饰的课程,如“黎锦文化发展史”“黎族服装史”“黎锦符号与图形设计”“黎锦织造工艺”等,使专业建设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北京服装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桂林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院校的服装专业,也专设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如“民族服饰设计实践”“民族服饰与创新”“民族服饰调研与创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云南民族概况”“民族服饰研究”等,在教学中体现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文化。目前,有些院校的服装专业在传承与创新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先行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海南师范大学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二、 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优势

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的发展必须走区域文化下的特色之路。重庆地区的服装专业教育可以整合本地丰富的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土家族、苗族服饰,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培养出拥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创新设计人才,为“渝派”服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贡献力量。这是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特色专业的必然选择。

表1 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

1. 重庆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重庆有许多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主要位于渝东南的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生活着土家族和苗族两个少数民族居民。土家族、苗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和文化传承除了靠民族语言、舞蹈等形式外,还依靠服饰这一有形的载体。土家族、苗族的服饰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史学价值。土家族、苗族服饰的刺绣精美、印染手法丰富、编织技艺超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由于重庆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形成了重庆地区土家族与苗族在服饰文化上的独特性,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艺术特点。重庆的土家族与苗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亟需传承与开发,这也是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 重庆地方高校具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基础

重庆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因此高校服装专业具有本地土家族、苗族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基础。重庆师范大学开展了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有关少数民族服饰课题的研究,如“土家族刺绣艺术现状及发展研究”“重庆地区苗族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乌江流域土家族服饰图案文化解读与创新研究”,发表了《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色探微》《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模式研究》《略论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等文章。四川美术学院的服装专业也开展了关于本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文章,如《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多视角研究》《土家织锦的技艺及其发展现状》《民间艺术复兴的可能性探索——以重庆地区传统手工艺为例》等。西南大学也有教师从事本地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并发表了《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服饰图案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价值观及其价值传承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刺绣艺术的审美意蕴》等论文。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具有较好的本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基础,这也是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优势之一。

三、 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融合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途径

1. 建立服装专业教学的地方学科特色文化

目前全国开设服装专业的院校有100多所,只有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自身学科文化,才能避免专业建设的趋同性。学科文化是指在该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是学科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文化产品及其工作方法的总和[1]。因此,学科文化是受外部诸多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外部因素可以改变某一个学科组织(如某国家、地区、大学的学科组织)的学科文化[2]。重庆地区有丰富的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还有与土家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巴渝文化。把这些文化因素融入学科建设,使地区特色文化影响服装专业的学科文化,最终可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亚文化群,从而影响重庆本地的服装专业建设与发展。当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文化是需要积累的。重庆地方高校服装专业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学科成员在内部分享、讨论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及服饰产品,并发展、创新土家族、苗族服饰形态的过程中,在对学科文化认同与分享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文化的演化与升华,从而逐渐形成具有重庆区域文化特色的服装专业文化。

学科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具有重庆地域民族特色的服装专业的学科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具有导向功能,可以激发学生来自文化传统和个体的创造力,发挥文化的深层作用。学科文化中的民族服饰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产生凝聚力。

2.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目前重庆地方高校正在进行这项工作,这也给高校服装专业的改革带来了契机。重庆地方高校的服装专业首先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文化为根基,培养具有精通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基础、具有民族艺术感悟能力、能把握民族服饰艺术与市场结合的服饰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需要把重庆地区少数民族(主要为土家族与苗族)服饰文化与艺术、巴渝地域特色融入教学与课程体系,让其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历史文化、民间技艺、艺术感悟三方面内容。根据每个学校的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程度将有所差异。以重庆师范大学服装专业为例,其课程共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在通识课程的选修课中,有2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可以在这个板块开设巴渝文化历史以及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与历史等相关课程,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中,由浅入深地融入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的专业内容。在第2~3学期安排土家族、苗族服饰史与服饰文化类课程;在第3~5学期逐渐安排土家族、苗族服饰造型设计、刺绣技艺、蜡染手法、西兰卡普编织等技艺课程;在第5~7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转化与创新能力,安排民族服饰创新设计、专题服饰开发等课程。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少数民族聚居地实地调研和企业实习,把地域民族文化运用到市场开发中。

3. 融入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教学改革

(1) 在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地域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文化传承使命感,培养学生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品牌意识和创新设计意识。在教学中渗透“服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蕴含文化价值的商品”的理念至关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逐渐培养学生拥有传承与创新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情怀,具备地域文化服饰品牌的设计能力。这并不是单靠一两门课程教学就能实现的,必须依靠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课程群的共同努力。例如,“渝东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历史”课程的教学,除教授历史文化知识外,还可增加渝东南民族服饰价值的讨论,并结合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讨论土家族与苗族服饰的未来与发展;在“民族服饰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介绍已有民族服饰品牌的成功案例,增加民族服饰创新设计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热爱地域文化,认识与了解地域民族服饰的价值与市场潜力。

(2) 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目前,渝东南的土家族、苗族服饰由于不能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已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穿戴。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服饰就没有价值,其艺术文化生命力需要服装专业的学生去挖掘与创新,使其成为有时代感的艺术和市场价值的商品。少数民族服饰的创新设计是建立在对其服饰文化的亲身感悟和时尚审美基础上的创造。每个人的感悟和审美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也不可能只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实践教学的感悟下,不断拓宽知识面和眼界从而逐渐建立起来。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亲身感悟土家族、苗族服饰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而不是停留在理论讲授和观察的层面。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制作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服饰,让学生在复原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服饰的每个图案、每个细节的文化内涵,通过动手感受传统服饰的工艺技术美,通过复原发现传统服饰的精髓和感知传统的美。

(3) 在教学中增加现场课的比例,增强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全方位了解。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常采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教学演示等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局限在教室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更生动的空间学习。例如,土家族、苗族服饰历史文化类课程可以在博物馆和土家族、苗族聚居地上现场课,在现实的环境中让学生全面理解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现实事件等对土家族、苗族服饰的影响及其变迁;土家族、苗族服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可以走进 “牛王节” “女儿会” “苗年”等土家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使学生在节日庆典上更加深入地了解服饰细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体悟民族服饰的精神价值。

4. “科研与教学双促进”模式建设

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还必须包括教师的科研。科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可隐形敦促教师加强科研,也可触发科研灵感[3]。重庆师范大学成立的西南民族服饰资源与教学实践中心,是以地域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服装专业教师科研和教学平台,为“科研与教学双促进”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也是重庆地区服装专业“科研与教学双促进”模式建设的良好开端。重庆师范大学服装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教师结合自身科研情况,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一步了解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

5. 拓宽办学平台,推动特色专业建设

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结合上。因此,重庆地方高校的服装专业建设要融合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增强专业特色,就必须拓宽办学平台,广纳社会资源,采取与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合作形式,构建协同培养的平台。重庆师范大学的服装专业与重庆本地多家服装企业建立了创新创业平台,结合社会资源扩大学生的实践渠道;还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立了访学关系,增加了国际化办学渠道,学生可以到意大利访学半年,学习意大利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四、 结语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由于时代变迁,少数民族日益汉化,其民族服饰文化亟需保护与传承。高校的服装专业要秉承“设计创新和传承文化”的理念,把区域民族服饰文化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使地方高校的服装专业拥有办学特色,继承、发扬、创新区域民族服饰文化,还能带动地方服装行业的特色发展。

[1] 向东春,唐光.“985工程”平台中学科互涉的阻力与对策:基于学科文化的分析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6):30-34.

[2]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4.

[3] 王艳.高校青年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思考[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7):5-6.

(责任编辑:姚时斌)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CQGJ15358C)

王雪筠(1980—),女,重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程。E-mail:14480626@qq.com

G642.0

A

2095-3860(2017)03-0180-04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土家族苗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土家族情歌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土家族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苗族民歌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