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模式新探

2017-06-29 17:29李琪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师角色自主学习

李琪

摘要:信息数字化时代已经处于全球化发展趋势,互联网多媒体资源与教育的融合对于高校外国文学教师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高校《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亟待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主动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重新塑造外国文学与文化输入的桥梁、领路人和价值缔造者等多重角色,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变被动听课为自主学习,既以此切实推进高校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同时也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信息数字化;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外国文学;教师角色;自主学习

《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系我国高校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讲教师遴选欧美文学大家巨作(兼顾少数东方文学大家大作)为讲授与研读对象,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对相关文学史文化史的背景勾勒,一方面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外国文学的主要脉络与传统,各国家不同时期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较为纵深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思潮、流派以及基本研究方法,以达到开阔视野、解放思想、陶冶情操之目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信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了解外来先进文学文化的窗口和桥梁,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站在这个巨变时代的十字路口上,同样关键甚至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调整、更新观念,重塑为人师表的角色。这些都是从事外国文学相关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需要深入思索、给出答案并实施目标的重要任务。

一、十字路口:信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毫无疑问,人类传统教育模式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今天,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动态图像等各种形式的人类文化成果都在完成着以数字形式生产和发行的信息化过程,比之于纸质材料,数字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存储信息密度高,容量极大,而且可以毫无损耗的被重复利用;数字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传播;数字资源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现各种形式的编辑组合;数字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共享传播。总之,数字资源之多样化、丰富化、趣味化、生动化、查找使用之便捷性,以及年轻学生对互联网资源查找和使用的天然优势,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乃至质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教导学生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爆炸式的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吸收,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相关资源,成为高校教师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可以使学生对外来文学及文化形成感性认识和直观感受,如果不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果仍是立足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提问、学生阅读和答卷等教学和考试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传统课堂也渐失光环与魅力,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显然,《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也在信息数字化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将挑战化为机遇呢?

就本学科教学而言,国内一些高校的外国文学相关课程授课已经开始了教学实践,他们通过完善数据库、建设电子期刊、发布电子图书、开发相关网站等方式对数字数据进行高效的组织,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系我国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在已故学科带头人孙景尧先生的带领下,常年订阅国内重要期刊杂志、订购国际知名权威期刊、建立和完善学科网站、开设可以实现三边教学方式的多媒体教室、培育田野调查基地、保持与国外知名学者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学术和开展校际活动。此外,孙先生生前坚持为本科生授基础课,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学的热忱、引导学生合理高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在互动教学探索中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比而言,国外高校对数字资源运用合理得多,既有知识普及性的资料链接,也有学术性的网站建设。国内有针对性的与外国文学教学相关的教改文章并不多。

二、教改关键:信息数字化时代下《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之道

目前,《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亟需突破以往的教学观念,授课教师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改革模式,也要充分考虑本学科、本学校、本专业学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具体而言,信息数字化时代《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从观念上站在时代前沿,而不仅仅是与时俱进,更需要重新对自我的身份进行认定、界定、修订,即对教师角色进行重塑,以崭新的姿态站在讲台上。换言之,教师要从学生做起,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武装好自己。

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需要将相关网络链接、電视剧、电视纪录片、电影、讲座等影视音频资料组织进传统的教学内容,落实和深化教学大纲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审美趣味,增强对外国文学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对传统和现代的阅读模式都有所掌握,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有所了解,学习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教师要让课堂内容变得新颖、生动、活泼、有趣,从声音、影像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文学与文化理论准备充分的条件。

具体实施计划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通过讲座、微信群(包括微信公众号)、空间共享、排演或改写外国文学中的戏剧小说名著、朗诵外国诗歌、“我看某某外国文学作品”演讲等多样化方式逐渐实现教改目标;同时,教师不妨尝试对考试方式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比如,是否能够通过机考、口试、个性化写作等方式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从而通过考试的“分层次”让阅读与治学兴趣存在差异的学生各显其长。实践表明,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信息化资源,合理而富有针对性地改革考试方式,在教学效果方面有一定起色。学生乐于接受,随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积极性更高,对相关作品和作家乃至文学史的理解均更到位。

总之,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对教师的要求比之以往更高了: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多元化地学习、借鉴外来文学文化之长,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既有丰富性,也存在即时性甚至误导性,教师需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需要担负传道解惑的道德使命,更需要教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真实、准确、正面地吸收多元丰富的网络信息,将其包容的知识化为自己知识体系和人格人性中的一部分。教师应主动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重新塑造外国文化文学输入的桥梁、引导人和价值缔造者等多重角色,引导学生变被动听课为自主学习,既以此切实推进高校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同时也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三、授人以渔:信息数字化时代下传道授业方式更新与蜕变的深远意义

数字信息资源迅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里得到了廣泛应用,数字化资源具有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表达直观生动等优点,各行各业均可以实现花费不多甚至是免费的资源共享,然而,它们也具有稳定性差、变化频繁、结构复杂、数据芜杂、整体呈无序性等缺陷。教师应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我们既需要利用互联网整合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也需要参考借鉴优秀的海内外院校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授课方式势必被“授人以渔”的方式取代,完成新一轮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价值导向、知识结构、情感倾向等均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

首先,《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授人以渔”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诚如于文秀教授指出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其次,《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授人以渔”意味着对人本精神的传承。在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文学是人学,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形式,将人类历史上最精华、最优美、最深情的记忆传承下来,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诉诸笔端,故而人应该并且一直是文学的主体,今天的数字资源和传统的语言一样应该起辅助作用,是客体、是载体,信息乃为人所用之物,人不应沦为信息的奴役进而沉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应该让信息实现高效有用的利用,成为读者、文学爱好者和治文者多途径获得人文滋养的源泉,化为人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总之,在《外国文学作品选》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探索如何既可以实现传统教学要求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效果之道,寻求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之法,需要结合实践教学不断进行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外国文学教材及相关文学作品、作品选为依托,探索如何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融入课程的教学,力图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最优化,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言传身教,发挥网络的积极正面价值,争取让文学的力量和网络的价值共同打动接受者的心扉,充实心灵、完善人格、提升品格、将人内在的力量唤醒并将之化为行动的力量,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教师角色自主学习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