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芳+金哲
摘 要:新高考改革方案迫使学校推行走班制。走班制教学改革带来了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表现在拥有课程选择权、教学班成为授课主导、同伴关系的扩展以及配备成长导师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学生选课迷茫、教学秩序变乱以及班级教育功能下降等问题,迫切需要学校进行系统性变革来使走班制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走班;课程丰富性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2-0043-06
一、新高考改革推动走班制教学的兴起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1 ]随后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上海采用“6选3”模式,而浙江是“7选3”模式,选考多了一门“技术”科目。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立足于学生个性特征,重在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不仅促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管理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更会推动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图将教育回归到关注个体学生的成长上。
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允许和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对高中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冲击。“由于实行选考科目制,不同学生学习的科目不同,加之学生在考试时间、参考次数上的自主选择性,我国中小学长期普遍实行的行政班级制将难以适应,这就迫使学校必须推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此配合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走班制成为高中学校改革“议事日程”的顶端,也使得走班制逐渐成为普通高中常规教学的基本形式。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走班制让学生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同时也带来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因此对走班制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亟需进行。
本文以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浙江省为研究区域,以走班制推行的受众——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不同地域的六所高中进行调研,共发放高一、高二学生问卷1 000份,回收1 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69份,有效率为96.9%。在本次被调研的高一、高二学生样本中,就性别结构而言,男女比例相当,男生476人,占49.1%;女生493人,占50.9%。就学业成绩结构而言,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前20%的学生为221人,占22.8%;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中20%~50%的学生为363人,37.5%;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中50%~80%的学生为259人,占26.7%;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后20%的学生为126人,占13%。就年级结构而言,高一学生365人,占37.7%;高二学生603人,占62.2%。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田野研究等方法,主要关注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适应状况,研究高中生学业生活在课程安排、班级归属、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深入分析学生在适应转变过程中的困难从而为学校改进和完善走班制提供建议。
二、走班模式带来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
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推动了高中课程改革,更多的学校认识到将“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意义。以浙江省为例,“7选3”高考模式带来了35种课程选择“套餐”,固定课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课程表和走班制。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走班制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使学生得到适合其能力的教学。因此,高中生学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人手一张课表
新高考改革逼迫学生不能再等到填志愿时再考虑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而是在高中阶段就必须对未来有所规划,进而依据自己的规划,选择高中三年要学习的科目和知识。选课走班的本质性意义在于课程能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走班制下学生依据学力、成绩和个人意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及层次班级上课,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走班制的课程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学生真正经历生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愿望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上课内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位学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不同于以往固定在行政班的统一课表,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和时间,进而确定一份适合其自身学习的个人课表。“走班制赋予了学生一定的课程选择权,使得学生课程选择权的获取不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 [3 ]
高中阶段既是学生个性养成、才能显现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决定自身未来发展道路的阶段。学生的兴趣、优势存在差异,选择的学科组合就不尽相同。很多学校实行必修课分层走班和选修课分类走班相结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很多学生对学校丰富课程资源,赋予学生自主权和打造个性化的课程表示认可。调查显示,30.5%的学生认为高中实行走班制带来最大的影响是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82.7%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认同走班制实现了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了自身的自主选择能力。可见,走班制以其灵活、流动的特点适应了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并以教学组织的形式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权的落实,将学生从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固定的行政班学习中解放出来,自行规划个性化课程修习内容。
2. 新型班级形态的出现:教学班成为主要授课形式
“走班制”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学生因学习能力和所选科目差异进入不同层次或类型的班级上课,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的上课班级,这种临时班集体称为教学班。教学班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兴趣和知识基础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的班级上课,促使教育个性化、选择性的实现。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或进入同一层次水平学习而聚集到同一间教室,组成新的教学班。教学班存在时间较短,通常随着课程结束而解散。
良好的靈活性和流动性是教学班的主要特点。学生将改变高中阶段始终被固定在同一教室、接触相同学生教师群体的情况,而是因选择课程的不同流动到不同教室,组成新的教学班,接触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访谈中A学生表示:
实行走班之后,我们上课的教室变得更加欢乐、自由,课堂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我们每天可以接触不同的老师,他们上课的方式、风格迥异,有些很合我的口味,自然听得津津乐道,有些可能和我原本想要的有所差别,但是觉得能在一周之内参与这样丰富的课堂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也可以认识很多同学,我们会因为相同的兴趣来到同一个班级听课,这样的相遇方式感觉很特别。
可见,走班制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从固定教室扩展到整个学校。走班制不仅带来物理空间的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心智空间也在延展。
3. 同伴关系的扩展:从同桌的你到课程同学
走班制将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权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不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原本固定不变的同桌因学习场所的变动随之改变,学生的学习、交往范围将完全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的局限,延伸至整个学校。调查发现:39.63%的学生认为走班制打破了原有行政班而组建新的教学班,可以认识更多的同学,扩大了交往范围;15.38%的学生表示通过选课可以和好朋友进入同一班级学习,关系更加密切。课程同学的出现,一方面使得相对稳定的同桌关系不复存在,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访谈中B同学表示:
在和其他班级同学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比如,他们所展露出的不一样的思考方法、更多的问题解决技巧、新颖的理解模式等。分层走班也让我们有着更好的交流,志同道合的同学也有着更多相似的话语。
通过这样的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扩大了学生的交流范围,增加了学生的相互影响,有利于提升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 师生关系新变化:配备了成长导师
走班制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但会因高中生的自学和自控能力差异产生两极分化。因而,走班制并不是单纯针对学生自由选择的管理模式,而是更接近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一“走”了之。原先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要转变身份,从管理走向引领,转为学生的导师、咨询师、教学顾问等,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
在走班制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选课和学业规划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很多学校配备了成长导师。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及兴趣爱好的判断和了解,指导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达成走班制实现学生自主选择的目的。此外,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渠道,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介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从大量丰富的外界资源中汲取养分,提升作为教师应有的与时俱进的素质,教师的身份从“指导者”转变成了“合作者”。
三、走班制下高中生学业生活转变带来的挑战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带来收获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挑战和问题。
1.自主选课的疑惑:课程我该怎么选
走班制将课程选择权下放给学生,从而打破了传统固定班级授课制下学生无法通过对课程的选择学会自我规划的局囿。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既要从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选修课中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课程作为拓展科目,也需要在分层教学的必修课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和要求的班级层次,更要尽早确定参加选考或学考的科目并加入相应的教学班进行学习。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选修课兴趣走班等多种形式穿插推行,对学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调查发现:41.32%的学生对新高考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科的举措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做何选择;74.6%的学生对导师的首要期望是充当学习辅导者的角色,为自己选课、高校择校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及任课教师能直接提供具体的选课指导,甚至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部分学生的选择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尚不稳定,未来的职业性向尚未成型;另一方面,高中之前的被动化、制度性的学习生活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加上课程自主安排与规划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这些都对学生及时调整心态、转变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走班制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选择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的不到位。高中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视作当下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2. 班级管理功能弱化:教学秩序在变乱?
走班制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对班级管理构成新的挑战。班级学习氛围变差是最值得担心的问题。一方面,走班制流动、灵活的特点使班级学生呈现一种离散状态,导致班级管理松散,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出现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行政班班主任对流入到其他教学班的学生情况较难掌握,且由于行政班和教学班分开管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把握学生的层次差异的难度增大,这给学生管理、班级管理以及学生动态变化的掌握带来不便。
调查发现:43.9%的学生反映班级存在上课迟到现象,原因在于课间更换教室时间比较紧张。访谈中很多同学对这一问题感到困扰,以C同学为例:
现在选修是要跑班上课,上完一节就得急匆匆赶下一堂,还必须得快,否则就没桌椅了,没视线了,所以就得跑,这么来来回回,既考验了身体素质又考验了心理素质,确实感觉很累。在走班过程中,经常搬书和资料、换教室也是挺麻烦的,并且在走班的时候会消耗一些时间,不能马上进行课后整理,有时我们讲走班就像打仗一样,得快走,在上课开始时也不能迅速进入状态。
对比学生在走班制与传统行政班的感受,43.8%的学生表示学习氛围是走班前后最强烈的不同。走班模式下,教学班的学生分别来自于同一年级的多个行政班,学生在课间不断穿梭于不同的班级之间,课后难以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加之缺少班主任的管理和监督,教学班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证。D同学在访谈中表达了对课堂秩序不如从前且教师无从管理的无奈:
课堂秩序变差了,由于老师上完课就走,对于班级的学生了解也不够,在学生心中的由于外部“压迫”而产生的制约的因素少了,某些学生在课堂中会走神、睡觉等,而老师不是像原来行政班那样有责任感,不会实行很严格有效的管理。
3. 班级归属的茫然:集体凝聚力去哪啦
实行走班制后,学生在时空上具有一定离散性,这给集体活动的组织和思想教育的开展带来困难,易出现学生集体观念淡化、班级归属感削弱等问题,不利于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调查数据显示:53.66%的学生在实行走班之后在新组建的教学班级中仅认识不到半数的小部分同学;14.76%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原来行政班同学相处交流的时间减少,关系不如从前;21.3%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接触的时间减少,班级凝聚力下降。E同学坦言:
走班以后,好像少了“班”的感觉,以前的班级,大家三年都是同学,每天一起上课、活动,还有很多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三年下来会觉得对每位同学都很熟悉,很热爱这个集体。但是现在走班了,和教学班同学的接触基本就局限在课堂,和自己行政班的同学相处的时间也少得可怜,虽然有集体活动,但感觉大家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反正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争取,大家都好像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集体,我觉得一个班就应该有一个班的样子,应该是拧成一股绳那样的团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松松散散的,大家都各管各的。
学生从固定行政班流向各自教学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班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稳定而持久的同伴关系往往形成于高中阶段,如何在走班制教学改革下进行班级建设是学校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4. 师生沟通的无助:有了问题怎么办
教学班是一种相对灵活但管理较为松散的组织,临时集结的组成方式增加了班级的不稳定性,使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作业收缴等教学班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甚至产生混乱。调查显示:有14.2%的学生最担心教师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下降;实行走班后,31.7%的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仅限在课堂时间,53.1%的学生和学科教师及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密切度下降且在课堂之外基本没有交流。
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行政班,随课程结束而解散,由于不同学科及不同教学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各异,学校很难安排教师深入各行政班开展课后辅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不仅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也给学生带来师生关系冷淡、学业压力增大等心理负担。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4.6%的学生会立即前往教师办公室或利用课间询问,但难免会带来占用课间更换教室时间的困扰;37.5%的学生表示走班上课后,与教师沟通不便,遇到问题一般自己思考解决或回到行政班和班级同学讨论解决。一些学校尽管专门设有答疑时间和场所,但由于时间固定、不够灵活,学生的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难题往往会被积压甚至得不到解决。
四、引导高中生适应转变的学校改进行动
选课走班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操作,实际上倒逼学校进行制度的重新建构。当选课走班成为学校的新常态后,就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学校变革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将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纳入学校行动转变的动因,形成改革新思路。
1. 以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不是通过考试测验或谈话等方式提供很多教育指导,而是提供一系列课程,课程应由‘无论如何看也可以证明是合理的材料构成,学校的目的是在主要学科领域把个体学习者的能力和学术倾向发掘出来。” [4 ]走班制亟需课程支持,只有课程丰富多样学生才有选择的余地,学生有的选才能“走”。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问题,其次才是解决选择的问题。
随着走班制的推进和深入发展,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扩大学校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学校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既要兼顾每个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也要为优秀学生的发展提供成长空间。不同学校基于自身的变革性实践,通过开发和整合课程,需要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必须在选考科目分类与学生发展水平分层的基础上,拓宽各科目的分类分层,形成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2. 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是新高考方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学校和教师应从多方面切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首先,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包括向学生发放选课指导手册、配备选课指导教师以及提供成熟、完善的选课机制等。其次,充分满足学生理性选择的需求。学校应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及科目选择意向,为学生预留选择的余地,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尝试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以浙江省温岭中学为例,该校在学生真正走班之前,预留了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三次选科调整机会。前期让学生填写意向表,大致了解选择意向;中期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大致确定选考科目;后期通过学程考试,结合教师、家長的建议,进一步调整并确定选作高考科目的学科。在不断调整和尝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负责的意识,获得主动发展。最后,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切实落实生涯规划教育。理性的选择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在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分析自身学业状况及职业愿景、了解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报考要求、明确当前所学科目与未来职业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这些应当在学校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得以落实。
3. 完善走班制管理机制为学生学业生活转变提供保障
“走班制和教学质量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从行政班教学向走班教学转型,需要转变的远不止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撑走班制的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 [5 ]走班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配套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从而为学生学业生活的转变提供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选课走班的管理制度。为解决走班制流动、离散的弊端,必须深化和细化对教学班的管理制度。如:学校建立《学生作业管理办法》《课堂管理办法》等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
第二,采取多种活动积极构建有归属感的集体。走班模式下仍要引导学生组建有稳定、归属感的集体。在杭州师范大学附中,行政班仍保留,每班都有班主任。自习课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由班主任操办。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培养是通过学科俱乐部和学生社团来实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各种学科俱乐部和学生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逐渐建立起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为了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顺利实施,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 该管理平台设置一系列管理栏目,如“考勤管理”“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成绩管理”“家长留言”“分班管理”“课表管理”“导师管理”“寝室管理”“系统管理”等。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朗朗课堂”等学习平台,师生之间突破常规教学时空,将学习过程由教室延伸到家庭、社会,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网络与云技术,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平台与契机。
第四,为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导师在了解学生个性与特点的基础上,提供选课指导、学习指导、生涯规划,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在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多学校将导师制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工作机制,每位导师最多带10名学生,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畢业,全面指导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
4. 组建教育联合体,用共享资源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
在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和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很多学校不再作为个体行动,而是采用多样的组织联盟一起提升学校的能力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三所中学宣布教改合作,其中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共享资源,共同推行“走班制”教学模式。师资缺口是走班制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挑战,学校出现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建立带有互助性质的“教育联合体”,是很多高中应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新高考改革后,上海普陀区的一些层次相近的高中组建了教育联盟,不仅在教研上互相取经,而且通过挂职、走校或借调等方式实现师资的共享。2014年,浙江省16所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组成浙江必修走班联盟网。通过联盟动态、课改前沿、选课走班、焦点关注、资源共享等的改革经验交流,联盟学校及其他实验学校组建多元化资源的共享交流平台,展示学校地区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微课、教材、案例等。
新高考改革方案逼迫高中学校开展走班制教学,目的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新机制。走班制作为一个“舶来品”,其“本土化”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正像教育改革没有终点一样,走班制的授课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 04/content_9065.htm
[2]文东茅,刘玉波.高考改革何以“牵一发而动全身”[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19-22.
[3]鹿星南.走班制:内涵、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5(11):31-34.
[4]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2.
[5]周 彬.如果不给学生选择权——走班就是折腾[N].文汇报,2016-01-15(7).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Life
and the School A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ystem of Walking Class
DU Fangfang1,JIN Zhe2
(1. Tin Ka Ping School of Education,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The new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ces high schools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walking class. The system of walking class has facilita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academic life in high school,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students course option,the appearance of teaching class,the expansion of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and the new role of teachers as mentors. As a new th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walking class has brought some problems,including the students confusion in course choosing,the disorder of teaching and the decline of the class educational function. It is urgent for schools to carry on the systematic reform to make the system of walking class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serve students individual growth.
Key words: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high school;the system of walking class;the richness of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