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兆凤
【摘要】新课程标准改革倡导小学教育应当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采用分类指导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作文成绩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提出进行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策略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客观性的差异想象,并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新课程标准改革指出,课堂教学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个性与特长,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得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抛弃以往的传统“一刀切”教育方式,采用“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所谓分类指导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标准的要求,在班级内根据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提出针对性的学习要求与标准,通过针对性指导实现各类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在各自的成绩起点上获取不同层次和数量的知识信息。分类指导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智力与非智力以及基础品质等因素进行学生之间的合理分类,从而实现分层次的教学指导。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其目的在于充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与语言组织相关能力,但是现阶段的作文教学尚未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需要从自身真实情感出发进行文章的撰写,但是目前多数学生无法将自身情感通过作文写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拼凑的形式去写作,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学中的“一刀切”情况,没有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类教学,因此,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分类指导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二、进行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制定教学目标时需体现层次性要求
在作文教學的目标制作上,既要以课本为基础,又需要充分地将学生差异性考虑在内,使学生有不同的努力方向,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和达到教学效果。只有这种分层式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体现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全面性。例如在苏教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第三课时,教师在进行相关作文写作指导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①能够自主理解课本第5段。②认识文章中点明主旨与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自己写一段感受。前两个教学目标是为了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第三个就是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置的弹性教学目标。这种分层级、分类性的教学目标,充分将分类指导教学体现了出来。
2.承认学生自学能力和效果的差异性,实行分层式预习
在语文作文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学生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可以理解,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进行细化的、针对性的详细解释才可以理解。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新知识,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指导,将预习目标体现的更加具有层次性,以达到分层推进和分类指导的教学目的。
3.科学目标教学环节中落实分类指导
(1)鼓励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习惯,长期对自然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能够体会到自然环境产生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与自身感受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喜欢采集植物的标本,教师可以针对这类学生,将采集到的标本特点和过程以及内心感受利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气象,可以针对这类学生,将一年中气候变化和植物的相应变化进行日记方式的记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转变为写作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才能够写出一篇真情实感的优秀文章。
(2)提升写作题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贴近实际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与生理尚未发展成熟,对生活事物的感受尚不深刻,教师在进行作文的指导教学的时候,如果对于作文主题思想要求过于深刻,必然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将作文题材设置的更加贴近生活,例如照顾动物、做家务等,这些题材更具有实践性意义,有利于学生通过自身真实情感进行写作,是进行分类指导教学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分类指导教学模式是新课改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教学方面,同时对提升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推动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根据其不同特点引导和组织学生写作,从而推动和提升班级整体的语文综合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