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勇,张焕明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伙伴、制度和政治领导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许 勇,张焕明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人民币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SDR后,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第五大国际货币。人民币通过本币结算、本币清算、货币交易和货币清算四部曲奠定了如今的国际地位。人民币的进一步崛起还要从增加货币合作伙伴和构建良好的国际货币制度出发,重视政治领导能力的运用,增加人民币的公信力、凝聚力和强制力来使得人民币快速崛起所需要的国际政治基础变得根深蒂固。
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合作伙伴;国际货币制度;政治领导
多数经济学者历时数年研究发现,一种货币在国际上被他国认可并广泛使用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核心因素:庞大的货币规模、坚挺的货币价值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的贸易体,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崛起也逐渐从先前的贸易崛起走向如今的金融崛起,而人民币崛起为国际货币更是中国金融崛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旗帜。在充分借鉴他国货币成长史的基础上以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尝试将影响国际货币的政治因素具体化。基于此,本文的观点是,形成国际货币的政治基础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货币合作伙伴、国际货币制度以及政治领导,三方面的综合运用使得人民币成功进入SDR货币篮子。从表1可以看出,人民币刚刚进入SDR其份额已超过英镑和日元,若能稳重求进,积极创新,假以时日,很有可能成为与欧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
表1:实际SDR的货币构成
货币合作伙伴是指为本国货币的国际使用提供相对应的政策支持的他国政府,是用来描述货币领域的官方合作关系。强大的货币合作伙伴关系网是支撑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首要因素,犹如军事上的盟友,对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英美货币国际化过程
英镑和美元先后成为世界众多货币中的霸主,强大的货币合作伙伴关系网功不可没。英国先后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具备了超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同时也成为拥有最多殖民地的国家,双管齐下使得英镑几乎遍布整个世界。一方面出于经济和技术需求,与英国联系紧密并对英镑有信心的国家选择使用英镑支撑本国货币;另一方面,出于政治需求,在英国的殖民体系中,大多数被殖民的国家都使用英镑作为储备资产,并且在本国国际贸易中都使用英镑作为计量单位。美国在二战后,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向遭受战争损害的国家进行利益输送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军事保护。对他们而言,支持美元不仅仅是本国经济的需求更有军事安全的依赖。美国为了满足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美元的储备必须不断增长,逐渐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最终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得不宣告破产。美国为了保持其货币霸主的地位不动摇,于是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了秘密协议,规定从该国出口的石油必须以美元作为计量单位,作为交换,美国则对其进行军事庇护,保障其国家军事安全。由于沙特阿拉伯主导中东国家,所以多数欧佩克组织中的石油出口国纷纷效仿沙特,最终形成了“石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初期过程
与此同时,人民币能够顺利加入SDR货币篮子,除自身的经济实力强大和政治环境稳定之外也离不开众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中国的货币合作伙伴是那些率先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官方层面上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提供了配套的政策措施以及专业的技术支持。总体而言,我们有四个层层递进的合作方向。
1.本币互换。中国人民银行与它国的央行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向对方提供人民币,从而方便人民币在双边经济活动中的使用。此举不仅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意味着双边政府对彼此货币的信心增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截至2016年6月,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双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达到了35个,总金额33257亿,覆盖地域之广,参与国家之多。
表2: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双边本币互换一览表(单位:亿元)
2.本币结算。本币结算是指用本国货币进行商品、资源和劳务的清算活动。该项活动是在本币互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是人民币国际化跨出的重要一步。企业对外经营活动支付币种是根据对方国家的官方货币,兑换手续复杂成本高。若双方央行能够在货币政策上形成共识,便能够快速扩大本币的使用范畴和规模。自2009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行本币结算,目前已与三十多个国家达成协议,体现了这些国家对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支持。
3.货币交易。本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与提升又为扩大货币交易的规模打造了坚实的“台阶”。长久以来,货币交易都需要通过美元来兑换,人民币跳过美元,与其他外币进行直接交易不仅减少了各国对美元的依赖而且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性。自2009年推行本币结算试点以来,我国紧接着在2010年积极推动人民币与更多外币的直接交易,如今,人民币已经可以与除了美元之外的十余种外币进行直接兑换结算,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
4.货币清算。随着把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的货币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人民币在海外的货币清算机制亟需建立。于是,我国在2013年便积极推动创建人民币的海外清算体系,并在2014年进入“快车道”。2014年以来,我国央行先后与英国、德国、韩国等11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关于在当地创建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备忘录,约定双方充分协商、相互合作和监督,共同做好政策完善工作。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共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表3: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一览表
(一)改革既有的全球性国际制度
中国在全球“改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推动制度改革的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人民币崛起的国际制度环境。
1.美国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抓住机会,积极推动全球经济的核心治理机制,成功从之前的“G7时代”转变为如今的“G20时代”。这一制度改变不仅打破了美国阻碍中国参与全球货币治理的局限,而且为中国赢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从而为人民币今后的崛起创建了全球性的制度平台。
2.中国努力推动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代表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进行内部结构改革,主要包括份额权和人事制度两个方面,为人民币的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3.极力推动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一方面提升SDR的国际货币职能,另一方面弱化美元作为国际首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二)创建新型区域性国际制度
美国毕竟是霸权主义的维护者。尽管它在自身金融危机的鼎盛时期不得已对中国的“改制”要求做出了一些让步和妥协,但是危机总会过去,随着高压的逐步缓解,美国开始对中国的“改制”设置障碍,以此阻碍人民币的崛起维护自身货币的对世界的影响力。例如,美国有意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G7”故意淡化“G20”,从而回避中国对世界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虽然林毅夫和朱民先先后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和IMF的副总裁,但是世界银行的行长依旧由美国提名担任;美国在世界银行和IMF中享有否决权等。正是在这种不利于我国的国际制度外交下,我国另辟蹊径,从全球“改制”到区域“建制”。
1.加强“10+3”的货币合作机制。2000年5月,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东盟10个成员国以及中日韩3国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区域性货币互换的双边协议即 “清迈协议”(CMI),旨在有关国家出现资金短缺的时候互相帮助,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经过成员国多年的外交努力,东亚“10+3”货币互换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区域货币合作的水平大大提升。此外,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于2016年2月在新加坡成立,为“清迈协议”的启动提供整体的经济监测和数据支持,并且该机构由中国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担任第一任领导。此举为人民币在东亚范围内的大规模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意味着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水平的进一步加深。
2.强化金砖机制的货币合作。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对美元贬值来把自身的危机转嫁到其它国家。新兴大国为了反对美元霸权的利益诉求走到了一起,联手成立“金砖国家”,旨在通过自身内部合作来共同推进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行结构改革,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发言权。比如,在多边框架下推进本币贸易核算,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构建金砖外汇应急储备机制,保障自身金融利益的安全等。金砖机制的建立是人民币崛起至关重要的制度准备。
3.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2013年10月由我国倡议筹建,并在2014年10月在北京正式成立,旨在促进亚洲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化进程。亚投行的成立书写了我国有关国际制度外交历史上的卓越篇章,这也是整个世界对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认可。它是继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泛美开发银行之后的第五大国际开发银行,对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单位,是亚投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机构最终的趋势。
在人民币崛起的过程中,需要有利的国际货币制度作为保障,使得货币能够在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够顺利成长。目前,虽然人民币加入了SDR货币篮子,且份额比英镑和日元都要大,但根基尚且,仍处于国际化的初期阶段。“10+3”货币合作机制,金砖机制以及亚投行的建立是支撑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的三大支柱,它们共同为人民币创造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制度环境。
“政治领导”最初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于1973年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到,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方向很少涉及国际货币。于是本文尝试以该角度来阐述政治领导外交在国际货币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领导是指在国际上实力雄厚、道德高尚的国家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使得其它国家能够响应自身的号召,追随自身的意志,从而实现国家的愿景。它具体表现在公信力、凝聚力和强制力三个方面,反映到国际货币上是指其它国家对本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信任、支持和接受。
(一)政治领导下的公信力
公信力作为一种“软实力”是货币跟随国对货币领导国在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上的一种信任,是基于长期历史记忆对领导国在多个方面所形成的情感认同。就国际货币事物而言,公信力由浅及深有三个层次:(1)领导国对本国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一致性所做出的政治承诺。并且,这种承诺的坚持会最终转变为该种货币所具有的长期信誉,从而形成该种国际货币所具有的巨大的隐形资产;(2)在国际市场上货币的选择和使用敏感度极高,与国家的金融安全息息相关。一国在国际市场把某国货币作为结算单位,表现出该国对货币发行国在外交政策上的信任;(3)追随国出于对领导国的极度信任,在本国内效仿领导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并且这种效仿的广度和深度会随着领导国公信力的增强而逐渐加深。
上世纪70年代,德国和日本都致力于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由于两国之前在对待自身所犯下的错误方面行为和态度不同使得两国的公信力也截然不同,寻求货币合作伙伴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德国通过不断深刻反省自己在二战中所犯的罪行并且坚定融入欧洲的信念从而获得欧洲货币合作伙伴的信任。而日本对于侵华的罪行置若罔闻,不愿意实行区域内的政治和解,自然也得不到亚洲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支持。
(二)政治领导下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领导国为跟随国提供乘坐“免费巴士”的机会并且赠送公共产品所形成的吸引力。其中,公共产品包括稳定的货币政策、开放的金融市场和必要的经济援助等。古往今来,在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开展外交活动。一旦缺乏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措施,便很难形成“领导-跟随”的关系。
美元崛起成为全球货币霸主,关键在于以牺牲短期利益实现长远货币理想的方式把握住了两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为了获得拉美地区的支持,大力实施“金元外交”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地区的经济,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国,这为美元成为与英镑和法郎旗鼓相当的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二战刚刚结束,欧洲百废待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逐渐确立了美元在欧洲市场上威信,从而成就了美元全球货币霸主的地位。德国成为欧元区的“领头羊”也是利用了该种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末创建欧洲货币体系开始,德国通过区域内的经济相对薄弱国家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援助、投资优惠和特殊贸易等来增加自己在欧元区的凝聚力。
(三)政治领导下的强制力
强制力作为一种“硬实力”是指对货币敌对国进行施压、制裁甚至采取军事威胁来强迫其支持或至少不影响本国货币的一种能力。尽管当代很少真正使用,但它具有震慑作用,是保障政治领导地位不动摇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为德国提供军事保护,所以德国便支持美元成为国际性货币的地位。反之,美国之所以对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和伊朗发起军事攻击,其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该国石油丰富,对美国“美元-石油”的模式不顺从,影响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整体利益。英国作为曾经的 “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便是通过对殖民地的强制力来维持英镑的稳定性。
国际货币领导国缺乏强制力,一旦出现小问题,便会通过杠杆放大数倍。2010年,由希腊债务危机所引发的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就是因为作为区域领导者的德国对希腊缺乏纪律约束这种强制力,所以使得整个欧元区受挫。科恩在一文中指出,在欧元的背后站立的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事实证明,只有主权国家,才会拥有强大的强制力。
如果把货币领导国的公信力作为一种“表率”,那么凝聚力就是“萝卜”,强制力就是“大棒”。三种力量的综合运动便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领导。在人民币崛起的过程中良好的国际货币制度是“虎”,我国政府对三种力量的综合运用形成了“翼”,“如虎添翼”增强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领导力,使得人民币能够成功进入SDR货币篮子。当然,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还是处于初期阶段,虽有一定的地位,但仍然不稳定,并且尚未形成可参照的货币成长路径。于是,通过信誉的塑造发挥公信力,做出“表率”和利益的供给展现凝聚力,形成“萝卜”是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良方。待稳定之后,对于一些守成国可适当使用“大棒”,即通过强制力来保卫我国货币的国际地位。
国际货币的发展史已经表明,强大的货币合作关系、有利的国际制度体系以及良好的政治领导是国际货币茁壮成长的“养料”。其中,良好的政治领导就像“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币的崛起高度则仰仗于自身国际政治领导能力的发挥,包括公信力、凝聚力和强制力。若中国在未来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国际政治领导能力,在货币合作伙伴上形成更大的规模定能与美元和欧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从而为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1]李巍.国际秩序转型与现实制度主义理论的生成[J].外交评论,2016,(1):31-59.
[2]李巍.伙伴、制度与国际货币——人民币崛起的国际政治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16,(5):79-99.
[3]李巍,朱红宇.货币伙伴外交与人民币崛起的战略支点国[J].外交评论,2015,(1):27-54.
[4]赵冉冉.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动机及路径[J].国际金融研究,2013,(3):49-57.
[5]张明.全球货币互换:现状、功能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潜在方向[J].国际经济评论,2012,(6):65-88.
[6]李巍.制衡美元的政治基础:经济崛起国应对美国货币霸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5):118.
[7]崔志楠,邢悦.从“G7时代”到“G20时代”: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变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134-154.
[8]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9):8-9.
[9]李晓,等.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8.
[10]张宇燕.角逐货币霸权[N].商务周刊,2009-01-05:30-31.
[11]彦新.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历史考察[D].山东大学,2011-05.
[12]涂菲.国际关键货币的条件——以日元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05.
[13]谷筝.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1-05.
[14]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4-115.
[15]Benjamin J.Cohen,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65-68
[16]Steven Liao and Daniel McDowell,Redback Rising:China’s Bilateral Swap Agreements and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Studio Quarterly,2015,59(3):401-422.
[17]Gregory Chin,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Governance Innovation and Prospect[J].Global Goverance,2016,22(1):11-25.
[18]Michale Petrowsky,Leaders,Followers,and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Leadership as a Public Good[J].Perspectives in Public Affairs,Spring,2004:36-45.
[19]Benjamin J.Cohen,Currency Power:Understanding Monetary Rivalry,187.
[20]Hubert Zimmermann,Money and Security:Troops,Monetary Policy,and West Germany’s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1950-1971.
[21]Charles P.Kindleberger,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Lodon:The Penguin Press,1973.
许勇(1992-),男,江苏宜兴人,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张焕明(1973-),男,湖北蕲春人,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