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板胡曲《湘西音画》的创作及其演奏

2017-06-29 02:08
北方音乐 2017年9期
关键词:板胡音画谱例

汪 淼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论板胡曲《湘西音画》的创作及其演奏

汪 淼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板胡是我国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常见乐器,流行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在发展路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奏流派。新中国建立后,板胡事业迎来新的转折点,一批杰出的演奏家、教育家、音乐家,为板胡的发展做出贡献,系统、规范了板胡的演奏技法,建立了科学的板胡教学体系,创作编写以梆子曲牌、民间曲调为基础、地域风格浓郁的板胡独奏曲,为板胡演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融入西方现代音乐的多元素民族器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走上现代民族音乐的舞台。《湘西音画》是赵夺良先生在八十年代末创作出的具有新思维、新技法的板胡佳作。此后的二十多年中该作品历久弥新,不但为板胡演奏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呈现作品在音乐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将赵夺良先生提出的“板胡新思维”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创新;演奏技法;板胡新思维;意境

八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家开始研究、探索西方现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新潮音乐”出现,一大批拥有着“追求个人主体,诉诸非理性直觉,乃至迷狂”①风格元素的中国音乐作品相继诞生。在追求音乐本性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用于创作与未来时代同步、超越时代的中国新潮音乐,作曲家们将西方现代作曲思维、技法等运用到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与演奏。

《湘西音画》便是赵夺良先生在此背景下创作的板胡佳作。音乐意境独特、内涵丰富,是以中音板胡与乐队的形式来表现音画命题的民族器乐作品。赵夺良先生在创作中提出了“板胡新思维”的概念,乐曲采用湘西民间音乐元素同西洋作曲技法交织,通过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气质、意境、氛围来唤起听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湘西音画》无论是从创作理念、标题立意、音乐构思,还是板胡的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做了开拓性的尝试,是一首探索板胡艺术新理念的作品。本文以演奏学习的角度出发,对作品创作及其演奏技巧进行研究分析,使学习者直观的感受到板胡艺术的新变化、作品中的新思维,掌握新的板胡演奏技法,体会作者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感悟以及作品中呈现出的传统与创新之美。

一、乐曲的创作背景与理念

随着八十年代末“新潮音乐”的兴起,赵夺良先生也在思考如何创作出一首不同于以往板胡传统曲调作品的突破性新作品。创新为了打破,打破才有发展,带着种种思考,赵夺良先生在1987年来到湘西凤凰一带采风学习。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孕育了土家、苗、汉、回等三十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祖先留给了后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淳朴勤劳的湘西各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路途中,作者偶然在绿野山间中听到一阵美妙、空灵的女子的歌声,事后询问了当地搞民俗文学的同志得知,那是一首情歌。清澈的歌声始终萦绕在作者的脑海中,那动听的歌声和湘西新旧文化观念的碰撞令他怦然心动,带给他创作的欲望与灵感。

乐曲最初完成并首演于1988年,由于当时演出条件的限制,伴奏只有一架钢琴和几件打击乐器。随着音乐结构的逐步完整,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作者进行了数次修改,加入大段的快板及华彩乐段并配以民族管弦乐队伴奏,乐曲于2002年基本完成定稿。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本着中国传统美学观中以虚代实的原则,通过对自然“实境”主观的心灵过滤和情感化,使音乐形象化实为虚,音乐创造并表达出的情感与意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调动对湘西人文风情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引起演奏者和欣赏者灵魂的共鸣,达到作者所追求的含蓄而深邃的境界,产生独特的审美魅力。整首作品听起来既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又有新鲜的板胡音响效果;既没有抽离板胡的演奏特点,保持“板胡化”的特长,又可从音乐中寻找到一般板胡曲中难得的民族色彩和内在神韵。音乐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湘西民俗风情画卷,品琢作品中的细节可以发现作者的用心,演奏的个性化则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度和宽度。

二、音乐主体分析

整部作品的音乐以板胡主部旋律与管弦乐队的复调音乐交织展开,集中概括性质的主题,逐渐变化、发展出新的音乐形象,音乐背景既融合又分离,具有相对地独立性与完整性。作者采用湘西音乐民歌曲调作为基调,大胆地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中和声、旋律的发展写作手法,使作品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国民族器乐曲。乐曲为单乐章的自由多段式曲式结构,由引子、悠长深远的慢板、粗犷狂放的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构成。

《湘西音画》的音乐结构图如下:

谱例1

(一)引子

在短短九小节的引子部分中,所使用的乐器组合是全曲的亮点之一。以扬琴手拍低音区的独特音效与琴竹拨奏作为全曲的开篇,与高音区柳琴的尖锐、低音区埙的低沉、中音区阮的悠扬交织进入,音域上的差异对比给听觉带来了冲击。不同音域的各声部以复调音乐作为铺垫,女子随性、空灵歌声的加入,不仅凸显了湘西的神秘魅力,更将人带入湘西秀丽的深林美景,给人以强烈的背景性和画面感。引子部分集中体现了全曲的创作手法,由多个声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旋律线,有机地结合并交织,协调地流动,营造慢板音乐古朴、朦胧的意境氛围,显现了新老观念的冲击碰撞。

谱例2:

(二)慢板

此乐段为主题性段落。节奏上沿用了引子中四种节拍的交替使用,板胡的旋律是由引子中女生歌唱部分(见谱例2)的主题动机分解、展衍成为新的主题。板胡以不稳定的属音作为起始音,稍自由的进入,使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给整部作品带来一种神秘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谱例3:

慢板由长度相同的a、a1两个乐段构成,每段均分为四个乐句。第10-23小节为a段,旋律在低音区的八度内进行,出现了大量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以及纯四度的装饰音(见谱例3)。值得一提的是第14、15小节中还原Fa与升Fa交替使用,旋律跌宕婉转,如山涧清泉,使人对音乐的进行充满期待感。

第24-37小节为a1段,是a段的变奏。主调旋律保留原来的音乐材料结构,板胡高音区的演奏与a段在音域上形成对比,使段落更富有层次感。谱例4中是以二度的音程关系递增或递减的两个声部,音符时值相同但错位相对,与埙的a段主题变奏,形成各声部相对完整、富含民族特征的复调和声。与明亮轻柔、自由飘逸的主调旋律交织进行,将画面由近至远地展现出湘西的整体风光。

谱例4:

(三)快板

这个乐段是作品的核心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b段;c、d段;e段;f、g段。作者沿用慢板的主题旋律曲调,通过节拍、节奏、音域等方面的变化将音乐形象一步步的转化。

b段为重复性乐段,分为四个乐句,整段围绕第一句的主题动机变化、发展。板胡在两小节舞蹈般织体的乐队伴奏后进入,迅速将音乐情景转入到欢快、热烈的气氛之中。

谱例5中b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完全相同,第三句运用长音与五连音、三连音的连接,在节奏和音域上与第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句延续了第三句的高音区演奏,使用第一句的动机,紧接着重复第一句的第二小节。旋律结合了上行小二度和下行小二度的交替使用,5/4节拍重音、切分重音等节奏特点,2/4节拍中短促有力的双音拨奏,生动地表现了湘西少数民族舞蹈性的音乐特点。

谱例5:

不同于b段较为规整的曲式结构,c、d段组成的段落是极具有鲜明个性的乐段。“由于这种双声部及多声部相对独立思维的背景主题在作品中的贯穿,使色彩感居于主导地位。这也恰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横向线条思维意义的扩大和发展……”②文中所提到的“独立思维的背景主题”是作品中多声部的复调和声,且各声部相对独立完整。以c段为例,可分为三种音乐形态:

谱例6:

c段出现新的主题,三种音乐形态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节拍转为强弱明显的2/4拍子,与b段比较节奏型更为丰富,节奏密度减小。

谱例7:

紧接着板胡出现一段悠扬、高亢的长线条旋律,此乐句在反复时省略。对照谱例6与谱例7,三种音乐形态先后以相同或变化的形式在各声部间交替出现,前起后应,音乐层次分明。作者在运用上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突出复调音乐的色彩性。将几种独立思维的背景主题组合起来,每一个都具有各自的形象,音乐的色彩对比强烈、鲜明。

d段板胡声部出现新的材料,是以c段第二种音乐形态的节奏型为基础发展而成。作者在此创新、运用了两种演奏技法——“四度双音快弓”、“左、右手拨弹”。

谱例8:

e段是快板中起呈接b、c段,衔接f、g段的作用。以调性音阶中五个基本音为旋律主干音,“四度双音快弓”的演奏技法贯穿整个段落。将节拍变为歌舞性更强烈的3/4拍子,旋律前后形成鲜明的强弱对比,反复加深听者对音乐的记忆,为下一段高潮部分的来临烘托了气氛。

谱例9:

快板的第四部分是整首作品中板胡演奏表现最具有张力的段落。f段由慢渐快、节奏紧凑的半音旋律,将全曲的情绪逐渐推向高潮。跳跃性极强的八度、超八度的十六分音符,1/4、2/4节拍快速变化使节奏失去规整平衡感。

谱例10:

g段板胡高音区的快速演奏和双音上下把位滑奏将音乐推向高潮。乐队紧接着响起大气、宽广的慢板主题音调变奏,与自由感极强的板胡即兴旋律交织碰撞,抒发着作者在湘西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感叹湘西古老民族的历史厚重感。之后乐队随着舞蹈般的织体韵律渐慢变弱,进入到尾声部分。

(四)尾声

三、演奏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湘西音画》中提出的“板胡新思维”不光体现在乐曲的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在演奏技巧方面也不同于板胡的传统风格性技法。作品以“板胡化”演奏为出发点,运用适合于板胡的演奏技法和创新技法,突出板胡这件乐器的个性特色。采用高音区来表现音乐中情绪的变化,使中音板胡的演奏张力与音乐表现力最大化地扩展,对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左手技法

1.把位与指法的应用

作品采用板胡四度定弦法,除传统把位外,采用了新的板胡把位与指序。两种不同把位的握把指法以小节为更换频率的混合使用,为演奏中音准的把握增加了难度。两种把位、指序对照图(以第一把位为例):

谱例11:

这两种把位的握把位置、指法随着一个音位的下移而发生改变,同时指距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半音与全音之间的指距要整理清楚,对指法、指距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且保证音的准确和清晰。

谱例12:

如谱例12中前两小节使用了两种不同把位的快速转换,如果采用一般的把位和指法,很难完成变化音的演奏,也会破坏每小节音乐的流动性。第三、四小节中八度跳把和半音跳进换把,要掌握清晰的把位、指距概念,注意变化音的演奏,换把动作要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尽量减少换把中的痕迹,保证旋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带有意境的滑音

滑音是最能表现板胡地方风格韵味的演奏技巧之一,也可以说是区别各不同地方民族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各个不同地域风格都有其独特、具有代表性的滑音技巧。在这首追求意境、表达内心感怀的作品中,如果选择板胡传统作品中富有韵味的风格性滑音,演奏便破坏了乐曲的音乐形象与独特意境。

在慢板段落中,板胡从装饰音La到主音Re的四度滑奏,动作要轻柔且一步到位,切忌出现滑、抹、揉的风格性演奏技法,否则音乐的味道就变了。滑音的频率较为缓慢,旋律自由、飘逸,有强烈的画面感,仿佛看到了湘西少数民族居民与世隔绝、安静平和且无拘无束的生活景象,为听者营造出湘西悠长古老、虚幻飘渺的意境与氛围。

(二)右手运弓

1.旋律色彩与运弓

慢板和尾声中,板胡在多种节拍连续变更的节奏中,听起来好似不受拍子的约束,但实际是在乐队低音织体的衬托下,严格按照节拍和规定的速度演奏。由弓法与运弓的力度变化划分非规整长度的乐句,表现作品独特的旋律色彩和音乐情景。

2.节奏律动与运弓

在传统板胡曲中,多是以戏曲、曲牌中板眼分明的规整节奏为主。无论是演奏者或是欣赏者,对这种规规矩矩的节奏重音产生了惰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演奏、听觉习惯。《湘西音画》中丰富的节拍交替使用,并结合湘西民族音乐特点以获得新的音乐语汇,使音乐律动产生了新颖的变化。快板中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的重音发生改变,音乐语汇的结构也有相应的变异。充分利用非惰性规整的节奏形态,形成不对称的音乐语句结构,打破了板胡传统作品中常规的节奏律动预设和音乐律动惯性。快板乐段典型的节奏大致分为五种。

谱例13:

谱例13中②的第二小节重音后移至第二拍,③④⑤改变3/4节拍中“强 弱 弱”的逻辑重音,作品通过切分音和变换节拍产生重音偏移的节奏特点,更能生动地表现音乐形象的变化和音乐的舞蹈性。此处的重音多以推弓演奏,有时使用推拉弓交替演奏,技术动作的演奏习惯与身体重心随之发生改变,新的节奏律动与肢体动作要相互协调,赋予音乐鲜活的生命力。仿佛看到人们穿戴起少数民族服饰,在瑰丽浪漫的湘西古城,充满热情与激情的舞蹈场面。以靠近中弓的位置为最佳发力点,利用手臂与手腕对弓速、弓段的调节,强调重音的颗粒性,注意控制推拉弓的速度与力度,不要出现“跛脚”的重音演奏。

(三)新演奏技法的运用与难点分析

1.“四度双音快弓”

这一创新技法大量出现在快板乐段,是一种改变右手持弓角度,将马尾与两根琴弦同时摩擦发声的演奏技法(见谱例9)。其旋律充满活力,“四度双音快弓”的使用将音乐从慢板歌唱性的形象,转为粗犷、豪放的音乐形象,丰富了拉弦乐器在听觉上的单一性,使用这种演奏技巧逐渐把音乐饱满有力的情绪推向高潮。

演奏时注意右手的持弓要放松,运弓要连贯、顺畅,手指持弓不能用力压得太死,顺其自然以适当的角度来保持马尾均匀地贴住琴弦。控制好运弓时身体产生的惯性,分清乐句之间的强弱对比,犹如说话一般,一句一句地讲清楚。同时注意左手的音准,尽量不要作过多、幅度过大的揉弦,换把要敏捷,减少多余的风格性滑抹音痕迹。

2.“左、右手拨弹”

这是在快板中又一新的演奏技法,这种技法是按照节奏左手拨动琴弦,与右手弹击琴板交替演奏(见谱例8)。模仿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节奏韵律,与慢板乐段的悠远、古朴形成了对比,为旋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这种技法对于板胡来说,在视觉、听觉上都是一种创新,不仅增加了板胡的演奏形式,还为音乐增添了些许的时代感与空间感。

演奏难度主要在于右手敲击琴板的动作,手指要在快板中做到连续三下的弹击琴板。此时手指的轮击要用力均匀,且不要太过用力,与琴板的接触要有弹性,以保证演奏时琴板发出清脆、干净的声音。左右手的配合协调,右手要在拨弦拉奏与弹击琴板之间快速转换,弹击琴板时琴弓要放置得快、轻、稳,并在容易拿起的位置,避免重新起弓时出现不必要的杂音。这需要演奏者长时间反复的练习才可做到。

四、《湘西音画》与“板胡新思维”对板胡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影响

《湘西音画》是一首探索板胡艺术新理念的作品。这部作品打破了民族音乐的传统创作模式,颠覆了传统五声、七声音阶的听觉惯性,突破了以往板胡作品中规整的节奏规律,是板胡作品中少有的“标新立异”之作。

板胡演奏艺术的发展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我们不能摒弃中华几千年的民族器乐精髓。在民族民间多样的音乐形式和种类中广泛传播,才使得板胡在三百余年的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在当代多元化音乐的冲击下,如何让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得以发扬,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赵夺良先生和《湘西音画》的贡献不仅仅是板胡演奏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板胡新思维”与当代音乐竞相争流的一次勇敢的尝试。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湘西音画》的分析,深度解析这首作品的创新之处。作为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已完成雏形的乐曲,“板胡新思维”的创作理念与“板胡化”的音乐语言,对板胡艺术事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创新思维方面,作者将旋律音调更加“器乐化”,以表现音乐的色彩性为主,走出板胡传统曲目中曲牌、板腔体式的创作思路;在音乐特征上,作品的主题、结构、和声、节奏、调性和演奏技法都被赋予了不同程度的创新,音乐表现力也随之获得更高层次的释放,给予听者不同于以往的感受。

对技法的分析,是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乐曲的把握,是在实践中的理解和总结。两种演奏技巧的拓展创新,更加贴切地表达作者在音乐旋律中情绪的抒发与情感的诉说,发挥板胡的个性色彩。一件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沃土之中的民族拉弦乐器需要不断地发展,我们需要推陈出新,跟随时代文化的步伐,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作品。

注释:

①摘自张法《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倾向的多样性》,西北大学学报,2009,39(01).

②摘自赵夺良《幽雅的音乐画卷——介绍全国管弦乐获奖作品板胡与乐队〈湘西音画〉》(辽宁广播广播稿选,1994年5月18日).

[1]邓建栋.偏离与回归的完美统一——谈第一二胡狂想曲及其演奏”[J].人民音乐,2003(02).

[2]沈诚.板胡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境遇[J].中国音乐,2009(02).

[3]赵夺良.板胡艺术研究(上)[J].乐府新声,1991(01).

J632.22

A

了慢板的主题旋律与乐队的复调和声作为衬托,悠扬的女声再次响起。中音板胡时虚时实的旋律,仿佛在古老质朴的湘西古城上方随风飘荡,将人们从忘我的狂热中拉向远方。双音泛音的演奏慢慢消失,作者将情感化为一个个音符,组成旋律将湘西的神秘魅力定格在这一刻。

猜你喜欢
板胡音画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板胡演奏技术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关于板胡演奏技术和情感联谊的作用探究
探究板胡在豫剧中的主导作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