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刚
安徽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滁州 239000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BNP和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
张成刚
安徽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滁州 239000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BNP和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06—2014-02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0 d、1 d、7 d、14 d、28 d、90 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90 d后疗效。动态观察(0 d、0.5 d、1 d、2 d、7 d)并比较2组患者血浆中的脑钠钛(BNP)活性和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结果 治疗后7 d、14 d、28 d、90 d 2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和90 d后2组的显效率和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活性和血清Cys C水平升高;2组治疗后血浆BNP活性均明显降低,2 d后(33.48±10.8,62.54±38.4)均降至正常;观察组治疗后0.5 d、1 d、2 d和7 d的BNP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Cys 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活性和血清Cys C水平升高,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血浆的BNP活性和血清Cys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尿激酶;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BNP;Cys C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壁发生病变,形成脑血栓,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脑部病变,脑组织因持续缺血、缺氧坏死,常伴肺部感染或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病死率有明显年龄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1],最高可达47%。急性脑梗死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突然发病,发病数小时或1~2 d内可达到高峰,临床表现症状较为严重,且由于梗死面积可短时间内大范围扩大,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需尽早进行治疗。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通过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2],溶栓治疗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具有溶解血栓作用的药物,如链激酶和尿激酶,而神经保护治疗是指应用神经保护剂阻止脑组织因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病变反应,阻止神经元死亡,神经保护剂有依达拉奉等。溶栓剂尿激酶静脉溶栓和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联合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3]。本研究通过对比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和单纯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BNP活性和Cys C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联合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6—2014-02本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的9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65~78岁,平均71.53岁;对照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65~79岁,平均71.67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入院后即给予静滴30 mg依达拉奉(20 mL:30 mg,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100 mL生理盐水,0.5 h内滴完,2次/d,2组静滴100万U尿激酶(50万U×10支,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100 mL生理盐水,0.5 h内滴完,若滴注完0.5 h后,肌力仍未发生改善,可追加50万U尿激酶,1次/d,持续14 d。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静脉输注甘露醇(250 mL:50 g,东莞市普济药业有限公司)脱水,以控制脑水肿、血压。溶栓1 d后口服0.3 g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30片,商品名:拜阿司匹林,拜耳公司),持续10 d后改为0.1 g/d,1次/d,持续80 d。
1.2.2 检测方法:2组患者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0.5 d、1 d、2 d、7 d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i400,美国雅培)测定血浆BNP值(本院BNP正常参考范围为0~100 ng/L),同时,在同一时间位点采取肘静者脉血5 mL 进行常规分离(3 000 r/min),取血清标本,进而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美国贝克曼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ys C水平(本院Cys C 参考范围为0.6~0.9 mg/L)。
1.3 评定标准
1.3.1 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4]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②在6 h内发病,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③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④年龄65~80岁,未进行溶栓治疗。⑤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①近期有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已知出血倾向。②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征象。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④伴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精神疾病。⑤正进行抗凝处理。
1.3.3 疗效评定: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4个等级:轻型缺损:0~15分,中型缺损:16~30分,重型缺损:31~45分。临床疗效显效率为基本痊愈加显著进步的百分比,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2.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后0.5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28 d和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后90 d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比较 观察组基本痊愈率和显效率(70.8%,8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7.8%,6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均出现病情恶化1例,临床表现症状均为出血性脑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死亡1例,死因为完全型脑梗死合并重度肺部感染。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治疗90 d后床疗效及预后比较 [n(%)]
2.3 2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再梗死并发症或肝肾损害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例)稍低于对照组(4.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表现为输注部位皮疹、红肿1例,对照组为皮肤黏膜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所有不良反应症状程度较轻,且均未经停药或减药则自行恢复,未影响临床治疗。
2.4 2组血浆BNP 活性变化比较 2组患者入院时(0 d)血浆BNP活性均超出正常范围0~100 n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输注给药治疗后2组血浆BNP活性均明显降低,治疗2 d后恢复正常范围。观察组治疗后0.5 d、1 d、2 d、7 d血浆BNP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血浆BNP活性比较
2.4 2组血清Cys C水平变化 2组入院时(0 d)血清Cys C水平均超出正常范围0.6~0.9 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Cys C水平均明显降低,逐渐恢复正常范围。观察组治疗后0.5 d后,血清Cys C水平下降幅度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 d、2 d、7 d血清Cys 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血清Cys C水平比较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解除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恢复血液供应,使处于缺血半暗带区的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复活[6]。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和病理变化导致的一系列反应,使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不可能仅仅针对某一环节进行单一治疗而取得显著疗效。急性脑梗死治疗早期应用溶栓治疗被临床公认为治疗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血栓溶解后,血液和氧恢复供应,产生大量自由基,出现再灌注损伤,进一步损害脑细胞[7],因此,单一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不能显著改善患者最终功能状态。而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因血栓溶解,血液恢复供应而产生的大量自由基,避免溶栓的再灌注损伤,延缓神经细胞坏死,并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起到脑保护作用[8]。BNP又称B型利钠肽,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和脑血管系统,可促进排尿、排钠、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等,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收缩血管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组织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的表达。脑梗死患者BNP水平升高可能与脑组织缺血、缺氧,累及延髓、下丘脑等部位导致BNP释放增加有关,提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及病变过程均有可能导致BNP水平的变化。沈红卫等[9]研究提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预测脑梗死面积和严重程度。本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治疗前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治疗后动态活性大幅度降低,2 d后便降至正常范围,与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BNP活性与急性脑梗死有关。Cys C 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分布在脑组织中,其次为肾组织,可调节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参与细胞内肽类和蛋白质的代谢。研究[10]发现,Cys C水平是影响血管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还可能与神经细胞失调和神经元的损失有关。本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ys C水平明显高出正常范围,经治疗后明显降低,与蒋祝昌等[11]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Cys C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病或病变程度有关。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活性和血清Cys C水平升高,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血浆的BNP活性和血清Cys C水平,动态监测血浆BNP活性和血清Cys C水平,可预测患者脑梗死病变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防和尽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
[1] 田阔,王丽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8):766-768.
[2] 董艳玲,王荣桂,李瑶宣.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3):177-179.
[3] 马海,任亚静,张锡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的脑水肿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28):3 360-3 362.
[4] 陈清棠.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381.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6] 王宪州.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36):3 419-3 420.
[7] 冀桂苗.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551-552.
[8] 黄伟雄,余炳坚,李玉权.尿激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3):431-432.
[9] 沈红卫,马晓雨,钱忠,等.脑钠钛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工企医刊,2010,23(4):6-7.
[10] Wang GN,Sun K,Hu DL.Serum cystatin C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ts severity[J].Clinical Biochemistry,2014,47(16-17):176-181.
[11] 蒋祝昌,陈仕检,邓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 27(2):147.
(收稿2016-10-11)
R743.33
A
1673-5110(2017)05-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