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九中学)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随之出现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法。其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方法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对全体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思维模式,并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一、立足教学经验,增加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在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时,教师要立足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增强数学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研究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情况,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也能感受到回答问题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年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如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动漫、童话类的情境,高年段的学生就设计一些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情境。
例如,教师在讲解“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课时,因为教师教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就要更加偏向趣味性,可以使用童话故事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如,有一个鸡妈妈,它生了10个鸡宝宝。有一天,它带着鸡宝宝去外面寻找食物。因为这是鸡宝宝们第一次出门,见到美丽的大自然非常开心,就有三个鸡宝宝被潺潺的小溪吸引了,然后一起去小溪旁边玩耍去了。等到所有鸡宝宝都找到食物后,鸡妈妈准备带鸡宝宝回家,这时发现少了3个鸡宝宝。那么请问,现在还剩几个鸡宝宝?教师根据这樣的故事,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有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思考答案。
二、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问题、了解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但是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也不能脱离实际,把问题弄得太偏,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具备生活气息,让学生产生共鸣。
例如,教师在讲解到“打电话”这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可以说个小谜语,如“现代的顺风耳是什么东西?”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然后再设置场景,如我们学校上周举办了合唱比赛,我们班有16名学生有幸被选中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合唱比赛,现在班主任要通知每个学生在周六来校进行排练。假如打一次电话要一分钟,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最省时间的方案呢?打电话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教师通过创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动脑去思考。
三、重视学生思考,挖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自主探究性的材料,帮助学生创设一个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应该解决当前的数学问题,又隐藏着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索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挖掘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探究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想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如何得来的,就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公式,然后向学生提问。首先,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纸条,教师问学生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时学生都知道是“长×宽”。然后教师让学生将长方形剪成平行四边形,问学生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减掉的面积,经过研究,就会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原理。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而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是有着很大作用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情境的内容既要有趣,还应贴合生活实际,最重要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谯元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