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模因,在概括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2017-06-27 15:44金洁萍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6期

金洁萍

摘 要:运用模因,进行言语表达的训练,并不仅仅可以运用于读写结合的迁移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句式,一定的表达结构还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炼课文内容,在言语训练的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关键词:言语模因;言语运用规则;言语表达范式;言语概括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078-02

道金斯曾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模因的概念,他认为模因就是新的复制因子。由此迁移到语文教学的概括训练中,提供一定的句式结构作为言语模因,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以此引导学生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把文本内容概括清楚、讲述完整。

一、概括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很多学生都不能够精准地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是语言太啰嗦就是内容不全面,为什么学生的概括能力没有对应课标要求呈现阶梯式的进步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略了概括的训练。语文教学中要抓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读”肯定是课堂中独占鳌头的,现在掀起“读写结合”风,大家又把“写”请进了课堂,简短的四十分钟为了充分读,展开写,哪里还能让概括训练挤进课堂呢?其次,具有引领作用的一些名师的公开课上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概括教学,这种现象给了众多一线教师一个不正确的导向。概括训练需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不完美的回答还要融入教师的点拨、指导、评价,而公开课要呈现的东西太多,不少教师只能“忍痛割爱”有所舍弃。再次,对于概括训练,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写法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方法指导。面对学生的回答,只会评价“谁能说得更具体些”“谁能说得更简洁些”,如此笼统、宽泛的提示,真是“花拳绣腿”走走过场罢了!

二、概括能力的训练,练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从概括的内容来看,一种是利用课文文字来概括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种“以文概文”的能力侧重提炼信息后做简要复述,关键在于信息的捕捉;而另一种“以形概文”诸如根据课文中文字描述的情景画面、人物形象的描写、课文情节中的细节描写等来概括人物特点、概括作者的情感、概括文章写作特点等则是要求从具象到抽象的要旨概括。

从文体角度看,不同文体的概括能力训练的着力点也有着很大区别。写人的课文,主要训练学生围绕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是精神品质。写事的课文,要训练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清楚一件事情。说明文的概括能力训练着力于对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把握,即能概括出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散文阅读中的概括能力训练,则要把握文本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能够准确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诗歌阅读侧重于把握诗歌意象,领会诗人的情与思。在概括训练中,如果能把握文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括的方法与技巧。

三、概括能力的训练,怎样练——方法指引

(一)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就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阅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训练。例如,《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埃及金字塔》中的“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样的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所写内容又引出下文内容。找到这样的过渡句就可以直接用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增加经验,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了一定的敏感度,才能具备一双会发现的慧眼,借助文中有价值的句子,借助 “文眼”,找到概括文章的巧妙捷径。

(二)题目扩展法

细细阅读会发现教材中写事情、写故事的文章的题目很多都是提炼成了谁做了什么事情,或是谁怎样的表述形式。这样的题目精简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只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从课题上看学生一眼就能知道文章写的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当学生反复初读课文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就应该在课题的基础上生成更丰富、更具体的表达。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引导:

师:没有读课文,看到题目,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课文写的是司马迁,写司马迁什么呢?发愤写成了《史记》。那么现在阅读了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试着围绕课题,说得再具体些。

生1:司马迁是在监狱中写成《史记》的。

师:你讲明了是在哪里写成《史记》的。司马迁为什么会入狱呢?

生2: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在监狱中发愤写成了《史記》。

师: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史记》的。你还从文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3:这部《史记》有52万余字,是一部辉煌的巨著。

师:你的介绍突出了《史记》的价值,这样一说就更突显了写《史记》的重要意义。

生4:司马迁是凭借着自己的顽强毅力用生命写成《史记》的。

师:了不起,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关注他是怎样发愤写的。现在谁能把刚才几个同学说的重要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生5: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在狱中花尽心血,发愤写作,最终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师:刚才同学们整理出来的这句话就是在课文题目的基础上扩充了三处: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写《史记》?怎样写?写成了怎样的《史记》?这样一概括,就是没有读过这篇课文的人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像这样的概括方法,我们称为“题目扩展法”,就是围绕课题再进行恰当、合理的补充。

通过这个片段教学,不仅是要教给学生“题目扩展法”这个概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这个课文例子,从老师的引导、点拨,归纳、小结中,让学生学会怎样抓住关键信息,紧扣住“题眼”不断做“加法”,把课题变成一句话或是几句话。endprint

(三)句式提示法

对初学概括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概括的范式,借此辅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套用基本模式也罢,借助填空形式也罢,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学生还未学会走路的时候,我们要在一旁“扶”。走的路多了,渐渐掌握了技巧,学生可以独立行走了,这时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把这个道理迁移到概括训练上,“扶”的过程就是教方法,教给学生一定模式、规律性的表达句式,而“放”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用个性话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润物无声”的方法指引下,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内化方法,训练学生把共性表达句式与个性表达语言有机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在《郑和远航》一课中,我就利用出示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把句子补充完整说清课文主要内容: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 的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航行途中,郑和 ,面对 ,他 。郑和七次远航,促进了 。

借助文本语境,找到事件中的关键“节点”,这个句式既给了学生标准的语言表达范式,又给了学生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和概括,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言语表达形式进行个性化的概括。

(四)线索串联法

训练概括的首要策略就是要立足整体,把握关键。对于学生概括以偏概全的问题关键是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本内容的梳理,抓住重点或是关键线索进行概括。读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我们可以发现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于文中,借助这条时间线索来概括全文,就能清楚而又准确地把前后发生的事情说明白。执教老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1940年的一天下午, ;

第二天, ;

第三天下午 ;

从此 。

事件的推移总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因而叙述事件的变化过程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顺序,就能找到叙事的“线头”,便于厘清课文内容。提取事情中的四个时间段,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随后再请学生把四句话连起来,就能有序地串连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线索串联,借助文本中隐藏着的“文脉”,把握事件推移的变化,这种概括训练自然无痕,既把握整体、明确结构,又紧扣住文本重要线索进行语言串联的训练,把记叙要素条理化,给了学生一定的概括规则,降低了学生概括的难度。

(五)问题回答法

很多课文只要我们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由这个点发散出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根据提问,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出问题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内容了。例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就是以课题为抓手,依次提出三个问题“看看课题,你发現了没有,这个课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学生通过预习不难发现课题是引用了文中爸爸说的一句话。我再追问:“这是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一句话?”“爸爸为什么要让文中的‘我把鱼放掉呢?结果怎样?”当学生逐一回答完问题后,再引导学生把刚才的答案组合、剪切,重新组织成连贯的语言,文本内容的概括就水到渠成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就是以教材为资源、凭借,在学生完成第一板块的朗读课文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同学们《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闹了又如何?请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故事。正是薛老师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教材,联系课文紧扣一个“闹”字发问,才能引领学生把这样长的一篇文章读成简单的三句话,在薛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的概述能力得到了切实有效的训练。

可见,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提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和能突破重难点的问题,才能使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呼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多元系统的语言概括训练,这也就要求教师指导概括要顺学而导,巧练活练,突出重点,层层递进。只有在巧、活、序、实的概括训练中,学生才能掌握概括的关键方法,锤炼简明精妙、个性十足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刘辉,田进龙.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2]陈映洁.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