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艳梅
摘要:随着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热播,唤起了笔者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的思考。笔者通过调查,阐述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分析了阅读现状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阅读现状;问题对策
近期,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在热播,《朗读者》的开播,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人们内心里潜藏的阅读热情。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语文教师,追随《朗读者》的同时,唤起了我对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的思考。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纸质媒体以及广播电视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态,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包括 网络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随着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对高职学生的阅读活动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依托于电脑、手机等媒介的电子化阅读成为高职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图书馆的职能有所淡化。文章基于此,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
(一)浅阅读盛行。阅读方式按层次可分为深阅读与浅阅读。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具有娱乐性视觉性浅表性特点;深阅读是知识阅读,是指进入内容情境,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从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属于浅阅读。浅阅读缺乏思考,导致文化底蕴缺失。
(二)盲目性阅读。所谓盲目性阅读,即无目的的、无选择性的阅读。高职院校学生面对丰富的馆藏书籍及多样且个性化的网络资源, 阅读时缺乏计划性及选择性。盲目阅读不仅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受到一些网络书籍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功利性阅读。所谓功利性阅读,即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阅读。功利性阅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阅读兴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功利性阅读更多是满足眼前利益,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原因分析
(一)网络阅读占据了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阅读时间,导致阅读效率低下。据调查,学生网上阅读移动阅读的接触率已在92%以上。网络阅读成本低资源多获取方式快捷,同时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网络遍布校园,因而,网络阅读为主要阅读方式,占据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阅读时间。然而,因网络阅读自身存在的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阅读缺陷,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阅读更多体现出浅阅读的特点,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其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内心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塑造。
(二)阅读能力缺失导致阅读盲目化。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信息选择能力缺失;无计划无次序阅读;不讲究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明确等阅读能力不足的现象。50%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没有选择合适图书的能力,多有从众心理,多为从众阅读。有92%的高职院校学生没有读书方法的概念。此类不加选择不分好坏地乱读书,浪费时间和精力,读书效果必然微乎其微。
(三)就业压力大导致阅读功利化。高职院校学生因在校时间短,就业压力大,迫使他们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考试考证等功利性阅读上。然而,这种快速短暂的功利性知识获得并不能帮助他们学以致用,领悟到知识的内涵,阻碍其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学生阅读问题对策
(一)发挥图书馆功能,引导纸质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阅读越来越淡化,图书馆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却少有人问津。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进馆阅读,培养学生养成纸质阅读的良好习惯,图书馆要借助新媒体之力来吸引学生阅读。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通过微博、微信、网页等媒介进行好书推荐,选出部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书籍,并配上一些介绍和书评,予以推广,从而诱导其进馆阅读。
(二)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知识的心理,不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其客观地认识阅读的作用,认识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自己将来创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对自身文化素养提升及良好生活方式养成的重要作用。为避免学生盲目阅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专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推荐书籍。教师要多为学生搭建提高阅读能力的平台,如通过开设微信阅读公众号、班级阅读角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组织读书活动,营造阅读氛围。借助院校团委、学生会、图书馆等部门之力,开展征文、演讲、朗诵、知识竞赛、阅读比赛、经验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阅读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阅读交流,营造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爱阅读、乐阅读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首都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首都大学生阅读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教育,2011(2):66-68.
[2]董朝峰.電子传媒时代的深浅阅读再辨析[J].图书馆杂志,2011.
[3] 王晶,栗延斌.新媒体阅读时代高职学生的阅读特点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