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惠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文章从“情境激趣,诱发积极思维”“ 信息提炼,引导自主探究”“假设验证,体验成功喜悦”“自我反思,培养思维创新”这四个方面来阐述该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运用
“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为PBL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所探索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这种教学方法为基础,以特性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为主,而不是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这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根本区别。它是把教学、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来学习隐藏在问题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如何运用的。
1.情境激趣,诱发积极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只以口述问题为主,有时适当地配挂图、教具或实物,不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难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假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多媒体、优教通等信息技术,创设适合学生思维的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要遵循三个要求:
一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灵感的产生,唤醒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盡量创设科学、合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链,还应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从而达到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层层递进。
三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要具有趣味性、实用性,还要以开放探索性为导向。例如,教师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千克猪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想买一盒鸡蛋,可她站在出售鸡蛋的柜子前犹豫了……这样的情境,源于生活,符合学生的基础与认知规律,学生感到问题与他们的直接经验相关,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意见,最终引导学生确定提出这样的问题: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从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2.信息提炼,引导自主探究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条件常常是客观、随意的,甚至是杂乱无章的。人们必须有选择地获取信息,预防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呈现信息时,条件可以是多余的,让学生在自然条件中,根据需要自主判断、筛选、提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在《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获得的已知信息多,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梳理,帮助阅读与理解;其次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并提炼有用的信息,让他们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分析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现在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用你这个方法解决需要什么信息?”有的学生想用计算器计算,有的想用笔算,有的想用估算……这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得新旧知识的交融构建成新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以架设问题和目标之间联系的桥梁。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出发,亲历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分析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3.假设验证,体验成功喜悦
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根据新知识体系中不同类型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探究,对新知识进行总结、分析、选择,接着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假设,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验证假设的问题是否正确。就“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来说,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提出两个假设“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还剩多少?”和 “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还缺多少?”再将这些假设投入实践中一一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研究,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与进度,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就假设的“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还剩多少?”而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妈妈手中的钱应该怎样花?”等等。
第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阶段。学生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信息交互,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总结、评价,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就能生成更多的新知识,学生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最终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班级展示、解决问题阶段。全体师生评价、分辨或完善不同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结论,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增强其学习体验的过程。
4.自我反思,培养思维创新
“自我反思,思维创新”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的反思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是师生间思维的再度交汇和沟通,是使学生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又一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和检查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路和方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进行评价,得出新结论,或者学生把收集到的假设材料进行整理后,概括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发现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反思问题的设计要与内容和过程相关联,例如,“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提“小亮和小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好?”“这道题还有什么解决方法?”“这个知识点我学会了吗?”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怎样跟其他成员合作?怎样做一个问题解决者?”“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运用这种方法?”等等。教师还应该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新问题的举一反三做起,在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反思、迁移、应用,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创造知识的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学有所长。
上述 “问题解决”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旨在突出“问题解决”模式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供可操作性指导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实践,逐步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 静,李德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5(3).
[2]杨承印,宁红民.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